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秦朝统一以来最长、最混乱的大分裂时代。在这个时代,仅仅只有西晋出现过短暂的统一,而这短暂的统一中也只有20年的和平。其他的时间,中国出现了三国鼎立、东晋偏安、十六国混战、南北对峙的大分裂局面。

纵观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300多年的历史,中国也出现了一些统一的机会。一次是公元208年,曹操完成北方统一后发动的赤壁之战;另外一次是苻坚统一北方后发动的淝水之战。但是两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错失了统一南北的机会。

在古代,人们总是对这两次战争津津乐道。第一次战争,人们站在正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认为赤壁之战使得曹操的野心破灭,汉朝皇室后代的刘备的力量得以保存,这场战争将诸葛亮、刘备、孙权、周瑜等人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现,而将曹操的多疑等缺陷暴露了出现。最后曹操军队大溃败和狼狈而逃也大块读者人心。

赤壁之战前的格局

但是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要站在刘备这一边思考问题呢?这莫非是古代传统正统思想的作怪。认为刘备是汉朝后裔,而曹操是汉贼。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想,如果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那么中国将再一次统一,三国时代的百姓就能够早一点过上相对安宁的日子,不用受兵荒马乱之苦了。国家统一后,中国就能够迅速强大起来,应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也就不会出现可悲的“五胡乱华”了吧!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站在曹操的角度看这次战争。

三国鼎立

再来说说淝水之战。中国历史上的文献基本都是赞美东晋的谢玄等在淝水之战中取得了胜利,并且出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投鞭断流”等典故,被后世津津乐道。但是,淝水之战并非是中国人的胜利,它只是士族的胜利。淝水之战,使得东晋的残山剩水得以保住,世家大族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得以苟延残喘,而大多数的平民沦为了依附民(佃客、部曲、奴婢等),过得和奴隶没有什么两样。

在淝水之战前,苻坚已经统一了北方,甚至收复了西域。苻坚可以说是整个两晋时代最出色的帝王,他对汉族的保护、对汉文化的重视在少数民族领袖中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苻坚能够灭东晋统一全国,那么就可以加快士族的衰落,让更多的依附民从士族的奴役下解放出现。不过,这次战争,苻坚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太着急了。

为什么两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呢?历史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北方经济还未恢复,动荡的局面还未完全消失,例如赤壁之战前,曹操还未统一关中;淝水之战前,鲜卑慕容等民族还未归心。这是十分有道理的。另外,我认为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战略出现了错误,曹操和苻坚都不应该动劳师动众,发动全国之力寻求决战,而是应该选择一步步的吞噬。

淝水之战后的格局

我认为,曹操应该刘备入川之前,先拿下关中,然后出兵汉中灭张鲁,然后进入益州灭刘璋,最后才从益州出发进攻荆州,最后出兵扬州、交州,这样就距离统一不远了。苻坚在淝水之战前已经攻下了益州,但是苻坚却选择带领全国之兵南下进攻东晋核心地带,企图一劳永逸,一旦失败就是万劫不复,是一种军事冒险。苻坚应该先拿下荆州,然后再围攻东晋首都,如此十拿九稳。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能够成功的绝大部分都是先统一北方,然后出兵巴蜀,最后两面夹击东南半壁。秦灭楚、隋朝灭陈、唐朝统一、元朝灭宋、清朝统一都是这样实行的。这个路线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于:统一北方可以解决后方之忧;拿下巴蜀可以提供南方用兵的粮食,并且得到顺流而下的优势;第三步拿下荆州一带后,江南一带就成为了绝境,如此统一就已经不在话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