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的吴雷是山西永济西敬村的村主任。西敬村和大多数农村一样,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留守,导致村里的农作物产量、品质连年下降。作为全村带头人的吴雷,从小在农村生长,对农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寻思着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开始尝试着调整产业结构。有了想法的他没有任何犹豫,决定先从自家地里行动起来,种植一部分无花果试一试。图为吴雷和他的父亲在无花果大棚中管理树苗。

“我为什么选择种无花果,是因为之前我们这里以种苹果为主,采摘这些活都是爬高上低的,老年人干起来有点吃力,而无花果这种作物只有一人多高,管理和采摘相对来简单一些,又是种植在大棚里,也不受天气影响,刮风下雨都不怕,产量有保证。”吴雷说,他种无花果的目的是自己先试验,如果成功就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图为大棚中果实累累的无花果树。

无花果喜温怕冷,没有种植经验的吴雷第一年就吃了亏。“去年第一年种植,是在露天地里,因没有经验,无花果树冻了,产量很低,我投资了两三万块,结果只卖了几千块钱。”吴雷一边管理着树苗一边说,虽然赔了钱,但他学到了管理和销售的经验,最让他高兴的是他确认了无花果是当年可以见收益的作物。于是,他在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盖了13个大棚,20多亩无花果树在他的双手下开始茁壮成长。

3月栽树,7月收果。在吴雷的精心培育下,大棚里的无花果慢慢成熟。得益于网络的力量,无花果的销售势头也不错。“无花果是天天熟,但不是一起熟,最好的时候一次性可采收二三百斤,这几天冷了,每天能收四五十斤。目前销售价格是20元一斤,我大致算了算,今年投了二三十万块钱,能回来三分之一的成本吧。”吴雷说,比起其他经济作物葡萄、核桃等,无花果的经济效益还是非常可观的。图为成熟的无花果。

“很多经济作物都是第二年第三年才见收益,无花果是当年栽当年见效,第三年就开始丰产,基本两三年下来本钱就回来了。它有个好处,不是一季收完就没事了,从7月份开始,一直收到12月,要收半年呢。每天都有收入,小到一千大到几千,比上班还强呢。”吴雷说,他希望自己的实验种植可以让村民们看到并跟着干起来,也想留住更多的年轻人。图为吴雷在清理无花果树上的老叶子。

从一开始只想解决村里老年劳动力的工作,到后来想用可观的收益留住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吴雷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说自己是村子里最年轻的种地人,因为这几年来,村里外出开饭店的人很多,很多年轻人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农村。“我以前也在外开饭店,那时候一年能赚四五十万,我干了四年,积攒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可是后来家里老父亲生病,孩子出生,总在外漂泊不是个事儿,这才回到家乡。”吴雷说。图为吴雷的父亲。

吴雷深知年轻人的想法,想回来,却不知道回来干点啥。传统种地吸引不了年轻人,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收入,是当前农村青年们共同的渴望。“我返村后,在六年前被推选为村主任,我有很多的抱负,想带着村里人致富,想踏踏实实做点事,也知道村民们就需要一个人带动他们干起来。村里有几千亩地,只要有四五百亩种植无花果就能形成规模。”吴雷说,一旦无花果种植成了气候,就可以往周边城市批发销售了。

“我平时工作忙,本来是想雇人管理,但这是村里的新鲜事物,大家都不会,所以这些无花果树主要靠我的父母在管。他们大部分时间就是打尖、掰侧芽,不让树乱长。”吴雷说,他第一年选择了三个品种,其中波姬红品种成熟时个头大颜色鲜艳,口感也不错,其它两个品种产量低,最关键是成熟后不好存放,于是今年就直接种了几千苗波姬红,“经过精细化管理后,产出的果子供不应求。”图为吴雷采摘的部分成熟无花果。

“无花果号称水果皇后,营养价值高,但有一个弊端就是不好运输,虽然以我现在的规模,在当地销售不成问题,可要是村里大规模种植,形成产业,那就要通过冷链运输,销售到西安等城市。”吴雷憧憬着未来,满怀信心地说,产量大了,还可以考虑深加工,做果干、醋、酒、果酱等等。图为吴雷和父亲为购买无花果的客户装盒。

想要带动全村人,只靠头脑发热是不够的。吴雷说,他个人能力也有限,就是敢想敢干,“对于种植无花果,其实我是比较慎重的,虽然我是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带动村里调整产业结构、发家致富,但我得有足够的说服力,我得把它种成功了,我赚了钱,大家才会跟着干。所以,我其实就是在替村民试错,如果赔了,那就只能算我的。”大河乡土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