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常常把当兵的人以“膀大腰圆”来形容,我们从一些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中,也能看到一些“大老粗”的影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些被日本人称作“泥腿子”的兵,却能在一次次战争中取得胜利,我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当数《亮剑》中的李云龙,所带的一群生龙活虎的兵了。

在战争年代,以及我国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兵相对来说,当兵的愿望更加强烈一些,一方面是为理想而来,另一方面也可说是为生计而来,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农村人在历朝历代,都基本上在底层生活,如果想要改变生活状况,一方面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另一方面就是奋起力争,脱离“农耕人”的生活。

如果在部队当过兵,一般也有这样的主观印象,农村兵相比城市兵,大部分农村兵的吃苦精神要更强一些,兵也更好带一些,大部分都很“听话”,表现在战场上就是服从命令更加坚决,更加敢于冲锋陷阵,因为那时候的很多农村兵,太多都希望改变生活状况了,甚至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很多时候,农村年轻人都抢着当兵,不过现在有些不一样,农村兵日渐减少,因为随着军队科技实力的增强,所以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毕竟高科技装备更需要高科技的人才来掌握,一般没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想要当兵一般就比较难了,这对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又非常愿意当兵的很多农村年轻人来说,只能望尘莫及了。

加之目前的农村与城市,人们的生活都很好了,实际也没有多大差别,如果说农村兵选择参军入伍,当初只为谋生求生路,那么现在当不当兵也无关紧要,农村一样有广阔的天地,何况农村兵一般“文化人”不多,竞争起来也没有多少优势,已经不是当年“猛打猛冲”那样简单了。

自然而然,军队里的农村兵日渐减少,也在情理之中了。取而代之的是,军队里的“文化人”越来越多了,这对于提高军队科技水平,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不过话也说回来,实际上军队的很多岗位,只要一个兵具备简单的操作技能,一般都能胜任本职工作,也不需要像所谓“码农”、“程序员”或“研究型”一样的人才来担任,甚至还有很多更需要体质、更需要吃苦耐劳、更需要勇猛精神来说话的一些岗位,这里就不举例了。

当然,我们不是说文化就不重要,虽然很多农村年轻人从小就希望当兵,毕竟成为一名军人是无上的荣耀,但是随着军队科技实力的增强,对征兵的要求自然会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精神,具备更高的文化素质,也是一样的重要,其实这对于激励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毕竟高学历对于任何人都不是一件坏事。

所以,不管是农村兵还是城市兵,无论战争还是和平年代,只要平时在本职岗位尽心尽力,不断提高文化知识,在战时敢打敢拼,才能适应未来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而国家也更愿意看到,征兵入伍一批批敢于牺牲奉献的兵,一批批不囿于在“襁褓中”成长起来的兵,一批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兵,只有这样,军队的战斗力才会越来越强,长城也会更加稳固。

我们更要明白,军队提高兵员的文化素质,这是军队建设的发展所需,在这当中需要做出改变的不是国家,而是自己,只有顺应军队建设的发展一起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才能在入伍之后,更好为军队建设添砖加瓦,更加筑牢我们国家的钢铁长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