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领衔主演的《夺冠》、(原名《中国女排》)正式公映,影片讲述了郎平和中国女排30余年来奋斗与拼搏的故事,女排精神成为时代的象征。《夺冠》在体育类型片中造就高峰,热血励志与时代进步紧密贴合,最好的表演与最燃的场面,《夺冠》把历史拍成了传奇。

1、专业、真实,巩俐+黄渤的最强表演组合

陈可辛导演在演员选角方面目光精准,《夺冠》演员的表演是全员在线,专业演员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都是实力派,尤其是巩俐饰演的郎平,举手投足之间都是郎平的风采。在精彩表演的背后,是巩俐不断去揣摩角色,也是她与郎平的紧密交流,一言一行都在学习郎平的神韵,巩俐教科书一般的表演令人难忘。

巩俐星光太盛是不可避免的,她必须用表演去说服观众,她演的就是郎平,在这一刻她是郎平。

在她刚出场时,还想着巩俐终于上场了。随着剧情的深入,就会被她的表演所征服,严肃、认真、活泼,应该就是郎平教练的特点,训练中不苟言笑,对队员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关注到,用最先进的方法来训练女排,甚至不惜放弃最全面的队员,因为对手太熟悉她了。在放松的时候,也会和队员们开玩笑说:“姑娘们,去约会吧。怎么一个个跟球框似的,都那么能装啊。”巩俐塑造的郎平是全方位的,从气质到谈吐,看完电影,你就会觉得这就是郎平的样子

黄渤和彭昱畅饰演同一个角色,分中年和青年,两人居然可以在精气神方面这么接近,演员的表演可以达到变化与改头换面的状态,这就是好演技的代表。彭昱畅还有上场打比赛的场景,动作练的也非常专业,看来也是下了不少苦功。黄渤这一次的表演同样精彩,他饰演的教练从陪练到主教练,也是完成了人生逆袭,但是他也有落寞的时候,因为2008奥运会女排半决赛,他率领的中国女排输给了郎平率领的美国女排,他赛后面对郎平,调侃道:“现在他们都骂你。”

《夺冠》的表演群体出彩,还有运动员白浪饰演郎平,在陈可辛的指导下,让人相信她就是银幕上的郎平。作为郎平的女儿,白浪不仅仅是长得像郎平,她在电影里的赛场上,每一个打球的动作都在还原郎平当年的神勇,她为此不仅要进行严苛的体育训练,还要观看大量1980年代排球比赛资料片和照片,切身去融入这个角色,她就成为了郎平,她也的确是这个角色的不二之选。

《夺冠》是一部群戏,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是专业且优秀的演员,他们也的确承担起影片中绝大部分的表演戏份,但影片中也有大量的排球比赛和训练的戏份,这些基本上都是由专业的排球运动员完成,我们能看到朱婷、徐云丽、张常宁、惠若琪等女排队员的本色演出。作为一部体育电影,把最好的演员和最好的排球队员集合在一起,陈可辛导演拍这部戏就等同于打了一场总决赛。

2、燃!节奏感超强,就像是在看奥运决赛

任何体育类电影,最大的看点自然就是比赛的戏份,《夺冠》也不例外。球类运动往往能够点燃全民热情,中国女排近40年先后夺得过10次世界冠军!经典比赛不胜枚举,电影中选取了1980年大阪世锦赛中日对决、2008北京奥运中美对决、2016里约中巴对决,三场经典比赛不仅是国人记忆犹新,和主人公的命运也休戚相关。

陈可辛导演一向不走寻常路,习惯于挑战自我,他几乎每一部影片都在选择不一样的题材。谁还记得他曾经导演过《甜蜜蜜》《如果·爱》?然后还有《投名状》和《中国合伙人》?到了这部《夺冠》,看他的作品表,很难相信一个导演能在类型片上做到这么大的跨度。

但也正因为是他拍了这么多类型片,所以在各种风格融会贯通之后,《夺冠》在叙事、场面、表演等等方面都做到了出类拔萃,尤其是比赛场面,逼真的现场感扑面而来。坐在影院中,那效果仿佛就是亲临了奥运的决赛赛场。

每一场大赛的氛围超足,,万众呼喊的场面,精准的镜头,以及明快的剪辑,女排队员的拦网、发球、扣球等动作都有精彩的呈现,面部和手都有到位的特写镜头,各种细节的放大呈现,让观众看到了排球运动的无限魅力。

《夺冠》为观众还原了三场经典赛事,把观众的情绪调动到泪点之上,《夺冠》无疑是将体育电影推到了新高度。

3、女排精神鼓舞全民,重回巅峰的热血奋斗

《夺冠》展现了中国女排30余年来的奋斗和拼搏历史,同时也在展现中国30余年来突飞猛进的巨变。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在不断创造奇迹,中国女排也是一个奇迹,曾在1981年和1985年世界杯、1982年和1986年世锦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冠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每一次夺冠,都足以让举国沸腾。

女排姑娘们用热血和汗水赢得金牌和奖杯,她们的不服输和勇敢拼搏,激励了一代代国人,在1980年代改革开发之处,女排姑娘们给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各行各业都在号召学习“女排精神”,而“女排精神”甚至成为一个专有名词被传诵至今。

“女排精神”是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夺冠》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女排精神”,电影中的台词也说道:“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团队的合作精神,不惧流血流汗,始终在挑战世界第一。拿一次冠军不容易,更难的是在几十年里拿下十次世界冠军,女排团结战斗、勇攀高峰的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象征。

在1980年代的国人们,并不仅是局限于观看一场女排比赛就此罢了,女排精神真的是鼓舞很多年轻人去投入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因为女排姑娘们用实力证明中国人可以成为世界冠军,那么很多人也收到这种精神的鼓舞,在各自的行业领域里争创第一。经历过1980年代的人们,就会明白,那时候“女排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力量。

《夺冠》最难能可贵的是展现了女排的浮沉,上升和低谷都有展现,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上的中美排球半决赛,郎平遭遇很多非议。陈可辛导演没有回避这段历史,而是尽可能地如实展现,让人物有了更为立体的呈现。剧情随后又是郎平回归中国国家队担任主教练,在技术和战术上对女排进行大改造,观众又能完整了解到女排重回巅峰的艰辛。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跌宕起伏,拍成电影之后也成为了银幕上的传奇。

崔汀/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