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百晓生】随着国内新能源市场不断地做大做强,也让消费者对于新能源产品的接受度相比数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一个更具活力的市场,除了让比亚迪、小鹏这种国内新能源品牌更加奋进之外,也吸引到了特斯拉这样的国际品牌落户建厂。按照既定剧本,新能源市场的2020年应该会欣欣向荣的发展,但随着特斯拉年内的多次降价,这里又变成了满地鸡毛。

频繁调价伤害了谁

这一次事件的起因是2020年的10月1日,特斯拉中国的官网突然进行了产品价格更新,国产的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低配版)补贴后售价从27.155万元调降至24.99万元,而另外一款Model 3长续航后轮驱动版(高配版)售价从34.405万元调降至30.99万元。根据我国2020年对新能源产品的补贴政策,30万以内的纯电动车将享受到补贴,因此这一次降价让Model 3的入门门槛再一次降低,同时高配车继续卡住了补贴线,没有迎来补贴。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身为商人的特斯拉精算后的全新的价格体系。更低的门槛可以继续收割那些在Model 3与同价位产品之间摇摆不定的消费者,而对于选择高配车的这种定向选择的消费者,就算没有补贴,他们一样会选择,因此卡住补贴线,可以带来更好的利润和产品定位,因此这一次的定价并非特斯拉一拍脑门的想法,而是精心设计的。

更低的价格对于新购车用户来说的确是一个利好,但是对于那些已购车,特别是年内购车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要知道特斯拉中国在5月1日刚刚将最低配的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补贴前售价由32.38万元降价至29.18万元,由于进入30万补贴政策内,因此加上2.025万的新能源车补贴后,最终购买价格降至27.155万。当时引来了一群消费者的选购,也让特斯拉Model 3一度成为新能源市场单一车型的销量冠军。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几个月,他们手中的Model 3就“贬值”了数万元,这种贬值速度甚至比手机等数码产品更快。可能正是年内一次次突袭式的降价,真真切切的让那些受伤害的车主明白了,为什么特斯拉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汽车公司的原因。

透支品牌换取市场

其实,对于一个国际知名品牌来说,频繁的降价背后无疑是对于市场份额的渴望。最初的特斯拉是携价格近百万的Model S进入国内市场的,当时特斯拉直营店的销售都是从保时捷、玛莎拉蒂这些品牌跳槽过来的,选择的客户也是那些“不差钱儿”的主。

但随着第一批“体验者”纷纷转投其他新鲜事物之后,特斯拉的日子一度陷入了困局,也因此更廉价的Model 3诞生了,彼时Model 3还以进口形式进入国内,割的也是“比较不差钱儿”的那一批消费者的韭菜。但韭菜总有割完的一天,熟悉汽车市场的人都知道,高端豪华车的利润在于品牌溢价,而更亲民的社会化产品的利润在于销量。于是乎特斯拉这个精明的商人开始寻求国产。

特斯拉的国产之路可以说是一次教科书般的范例,从建厂、到下线、到国产上市,其动作可以用“神速”来形容。虽然初期交付的首批国产Model 3被很多车主吐槽做工差,但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品牌的市场中,特斯拉就是一个金字招牌,当它拥有一个更低的入门价格的时候,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就算失控、自燃事件频发,就算品牌随着种种负面而降低其价值,但只要把中国新能源的市场份额争取到,同时打击到在未来将会威胁到自己地位的竞争对手,特斯拉这一步就算成功了。

源于中国品牌的压力

那么是谁让特斯拉如此忌惮呢?答案很明确,就是在新能源领域逐渐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国品牌们。2020年,中国新能源品牌继续发力,小鹏汽车推出了具有高性能和高续航的P7,比亚迪更是推出了全球首创的刀片电池以及搭载它的比亚迪汉EV,这些产品的性能都直指特斯拉的旗舰车型Model S,但售价却比Model 3还要实惠得多。

特别是比亚迪汉EV,从5月预售到7月上市,短短两个月累计订单就突破了3万个。虽然这些订单让比亚迪出现了一些交付等待的情况。但通过产能调整,交付量也逐月翻倍增长,在刚刚过去的9月,比亚迪汉已经可以实现月交付5600辆,汉EV占64%。

正是来自国内竞争对手的强势表现,才让特斯拉在年内进行多次降价来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但这样真的能够长久吗?

总结

除了降价,我们还发现,全新国产的Model 3的动力电池将此前的三元锂电池更换成了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从中也可以看出,特斯拉对于自身产品安全性的认识,并不像辟谣时那么的硬气。此前比亚迪也进行过采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的刀片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针刺试验,结果也一目了然。

因此我认为,虽然目前Model 3已经将价格降到了24.99万元,但相比比亚迪汉EV、小鹏P7这些续航超过600公里的C级电动家轿而言,续航只有468公里的特斯拉Model 3并没有把价格降到位,也许以后中国品牌再有动作时,这种属于特斯拉式的降价,还会再次到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