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盧宥伊

時下,直播網站、短視頻平臺上出現的涉貧主題視頻激發了網民的公益愛心,使之助力慈善扶貧。但有些直播、視頻有意誘使網民將個別貧困現象等同於普遍現象,將視覺貧困等同於現實生活中的絕對貧困,利用“人們心靈深處的柔軟”吸粉賺錢。

半月談記者發現,相關視頻多采用自媒體個人與孤寡老人、留守兒童聊天的畫面,多用“爺爺下跪那一刻,我把自己看哭了”“自己的衣服都穿不成了,他的願望卻是給媽媽買一套新衣服”等煽情、獵奇的話語吸引眼球。在某部視頻中,一位老人對着鏡頭說,自家房子被洪水沖垮,自己帶着“腦子有問題”的兒子在破舊棚屋住。當老人展示自己的食物時,視頻博主驚呼飯菜已經“長毛”。還有視頻將貧困老人對着鏡頭下跪、大哭等鏡頭配上悲情音樂,以渲染情緒。

據西部地區某扶貧幹部反映,此前有所謂愛心博主以扶貧之名,將村民帶到已經不住或者只在從事農業生產時居住的老村落、老房子中拍攝此類視頻。

這些視頻在展示完“房不能住”“衣不蔽體”“喫發黴食物”等內容後,大都以贈送生活物資,呼籲社會幫扶等做結尾,獲得大量網友點贊。一些網友還表示,看了視頻“哭得稀里嘩啦”,對視頻中貧苦的孩子們表示同情。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此類視頻通過預先“人設”、誘導性提問、特意擺拍等非正常視頻製作方式突出、放大個別案例以吸引流量,加火升溫,炮製熱點。

西南某縣一名駐村幹部認爲,此類炒作忽視扶貧幹部多年來的成績,不顧深度貧困地區已大有改觀的實際情況,仍以自己陳舊的生活經驗和臆測來判斷當地羣衆的整體生活。

熟悉此類視頻玩法和套路的網友直言,這些自媒體利用慈善名義在直播網站、短視頻平臺上作秀、吸引眼球。所謂慈善的背後,撈錢纔是目的。

業內人士認爲,本應擔負起監管責任的平臺運營商,在利益誘惑下縱容弄虛作假和炒作熱點等行爲,助長直播貧困類短視頻日漸成勢。應加強對扶貧慈善類直播、短視頻的規範,真正使廣大網民清醒、理性地看待當前我國扶貧工作的巨大成果和現實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