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政治家的敏锐感通常能够对结局起到决定作用,在抗秦起义结束后,项羽的敌人由秦朝变成了刘邦,但是项羽却不认为刘邦是敌人,反而将刘邦当作兄弟一样,设宴款待。项羽的这一做法,虽然使得项伯钱包变得多了,但是却气死了范增。项羽在最能够打下刘邦的时候放弃了,而刘邦则借机东山再起。

项羽的政治眼光很浅,只看到了当前的利益,只看到了金钱财宝这些表面的东西,而没有看到抗秦战争之后整个时局的变化。抗秦战争之后,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争夺天下的不再是起义军和秦军,对项羽来说,争夺天下的人已经变成了项羽的敌人。但是项羽的敌人却已经不再是秦军,而是一直跟项羽有仇的人。不过项羽安于霸主美名,完全不在乎时局的变化,只看到了短期利益。

刘邦能够成功的原因一部分来自于偶然,偶然性必然来自于外界,其实这份偶然性就是项羽“所赐”。刘邦占了项羽很多“便宜”,像是鸿门脱险等,项羽虽然不是故意放走刘邦的,但是也间接促成了刘邦逃走,如果不是项羽的默许,项伯是不可能替刘邦挡剑的。

一、项羽的漏洞

刘邦之所以能够多次从项羽手底下成功离开,是因为项羽的设置的网有很多的漏洞,也就是项羽在跟刘邦打交道时犯下的错误。项羽犯下了很多错误,大体上主要有两种,既有项羽性格所致,也有项羽短浅的政治眼观所致,所以在分析项羽的漏洞的这一节上,重点分析项羽的性格弱点以及他的政治眼光。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耳根子软,容易受到外界蛊惑。所谓的耳根子软,就是容易受到别人的意见影响,从而很容易改变自己的意见。当得知刘邦早先入关的时候,项羽已经大怒了,后来曹无伤向项羽告密称刘邦欲望很大。

《史记》记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听到更加生刘邦的气,后来在范曾的劝说之下,项羽就更加坚定了小没刘邦的决心。到此时,会发现项羽对刘邦的态度是强硬的、愤怒的,想要灭掉刘邦,项羽的决心应该是非常大且坚定的。但是项羽却是一个耳根子软的人,很容易受到别人意见的影响。当项伯向项羽建议不该消灭刘邦时,项羽听了之后,自己单独许诺不对刘邦出兵。

《史记》记载:项王许诺。

从愤怒的想要灭掉刘邦,到后来许诺不对刘邦出兵,项羽转变主意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听了项伯的话。并且除了耳根子软之外,项羽还有一个性格弱点,就是不善于跟人商量,在听了项伯的话之后,项羽没有跟其他人商量,自己独自决定不对刘邦出兵。

项羽独自做主的行为会伤到属下的心,因为范曾等人为除掉刘邦做了很多的努力,如今项羽却仅仅听从一人的意见,完全不考虑范曾等人的感受。项羽这种独裁的方法会导致项羽成为孤家寡人,这也是项羽失掉人心的一个关键因素。

项羽短浅的政治眼光也是项羽的一个漏洞。虽然拥有卓越的军事才华,但是项羽却没有什么高明的政治眼光。从项羽对刘邦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项羽短浅的政治眼光。刘邦在入关之后,把手住了一切,不让其他人入关,其实刘邦的题图已经非常明显了,他的举动已经将自己定位为项羽的敌人。而项羽却没有看到这一点,项羽看到的是关中王、财宝、秦朝玉玺等,他看到这些东西全都被刘邦占有时,所以十分的愤怒,为了讨回这些东西,项羽开始进攻关中。

之所以认为项羽没有将刘邦作为争夺天下的敌人,是因为项羽最后将六八昂放走,如果项羽视刘邦为秦军一样的敌人的话,那么项羽肯定不会放刘邦离开的。并且从项羽出征的理由可以看出,项羽根本没有把刘邦视为主要敌人,只是将刘邦视为一个冒犯者,刘邦冒犯了项羽的尊严,刘邦之所以冒犯,是因为此时其他诸侯对项羽都似乎俯首称臣,只有刘邦敢于挡住项羽。所以,项羽的为政眼光其实很弱,弱到分不清时局、看不清变化。

二、刘邦捡漏

如果说项羽有漏洞,那么刘邦就是时常捡漏的那个人。刘邦对项羽无所不用其极,只要是能够从项羽手下逃走或者是将项羽打倒,那么刘邦会用任何方法,包括行骗。刘邦其实不在乎手段,只在乎结果如何,就像在鸿门脱险一样,刘邦骗过了项伯,哄骗项伯跟自己结为亲家,这样一来,作为亲家,项伯肯定要为刘邦着想。当然,刘邦之所以能够行骗成功,一部分原因是项羽这边太容易受骗,给了刘邦行骗的机会。

除了善于行骗,刘邦还善于装傻,刘邦在入关之后,本想将所有的金钱财宝收归自己所有,但是没想到项羽打进来,所以就只能对项伯称自己将所有钱财打包,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方便将钱财交给项羽。刘邦知道项伯其实并不傻,项伯之所以帮自己,完全是为了利益。但是项伯最大的利益是项氏阵营,因为刘邦就只能以项羽的利益为主说服项伯。

刘邦从项羽手中捡的最大的漏洞,其实就是政治眼光的高低。正因为项羽在受到了好处之后就对刘邦不再追捕,所以刘邦才能逃脱。项羽之所以因为一点点好处就放走了刘邦,根本原因是项羽没有高明的政治眼光,他没有看到时局的变化,仅仅认为最大的敌人是秦朝,既然秦朝已灭,那么天下就会大定。项羽只是将刘邦视为小孩子抢走东西,因此刘邦才会一此次的从项羽手中溜走。

总结

项羽性格上有很大的缺陷,作为乱世当中的领导人,他应该审时度势,而不是固守死理。项羽没有判断信息的能力,只要觉得有道理,那么项羽就会产生动摇的心思。如此一来,项羽丢失了很多次时机,特别时丢失除掉刘邦的时机,是项羽一生当中犯的最大的错。除了性格原因之外,项羽的政治眼光其实也不适合乱世,乱世当中最忌讳看不清方向、分不明敌友,项羽一会将刘邦视为敌人,一会又为刘邦设宴,项羽这种左右徘徊的做法,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所在。

跟项羽正好相反的是,刘邦特别会捡漏,尤其是多次从项羽手中有惊无险。刘邦的性格和政治态度决定了他总比项羽高一筹。刘邦的性格是表面上软,实际上很坚定,能够看清敌友,辨清方向,并且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撒谎骗人,这一点恐怕项羽都不屑去做,因为项羽的尊严感很强。

当然,刘邦也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不过刘邦善于分具体情况,如果处在危急时刻,而行骗可以摆脱危机,那么刘邦肯定会行骗。所以,刘邦的自尊是建立在没有外界威胁的基础之上,例如他当了皇帝之后,自尊感就比之前的要强很多。

而项羽的自尊感是建立在任何时候,这就导致项羽看不透刘邦的心思,而刘邦却能看透项羽。项羽基于私人利益得失,而失算于天下争夺,刘邦基于时局变化,而不惜自毁尊严。所以,最后两人的结局实际上从鸿门宴中就可以窥见一二。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