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是南宋学者洪迈写成的一本笔记体著作,全书历四十余年写成,涉及众多领域的知识,受到历代有识之士的认可。

今天我们跟大家读的是《容斋随笔》当中关于“萧房知人”这一章节的内容。

在这一章节中,洪迈开头先讲了萧何跟杜如晦的故事。萧何是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一日,刘邦大军走到南郑的时候,发现萧何不见了,等到萧何回来后追问才知道,原来萧何得到韩信离开刘邦军营后,亲自去追赶韩信,最终把韩信追回来。

可是当时刘邦还不知道韩信的本事,于是大骂萧何说,每天逃跑的人很多,将领就有十几个,韩信有什么重要,需要让萧何亲自去追回。

可是萧何却说,如果想要成就事业,就一定需要韩信。当然虽然已经推翻秦朝,刘邦也得到分封,但天下事由项羽做主。刘邦的实力跟项羽相差极大,想要击败项羽,创建帝业,仍是遥遥无期。在这种局面下,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这才有来汉朝四百年的基业。

萧何以后,洪迈又接着讲了李世民的故事。李世民还没有登基以前,曾担任秦王的职位。跟一般的王侯不同,李世民军功极大,对唐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在朝中不仅威望极高,而且有一批忠诚于李世民的亲信大臣。

而从过去流传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来说,李世民虽然有实力继承皇位,却不算名正言顺。

这种局面下,李世民跟兄弟之间,尤其是跟太子的关系十分紧张。甚至一段时间内,李渊想过用平分天下的方式,化解李世民跟兄弟之间的矛盾。当然,这种做法并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所以,李世民受到的待遇就是不断被削弱势力。当时李世民跟刘邦遇到的情况还是非常接近的,他手底下的幕僚被不断地调往外地。李世民也是很发愁,但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房玄龄就跟李世民讲,其他人被调走都没有什么可惜的,但是杜如晦一定要留下。如果是经营天下,一定不能离开杜如晦。就是在这道奏疏后,李世民就用了各种办法把杜如晦留在i自己的幕府当中。

后来杜如晦果真如房玄龄所言,在贞观年间施展自己的才华,这便有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贞观贤相“房谋杜断”。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都知道想要成就事业,用人的重要性,但是用什么人,怎么用人,却常常不甚了了。

《容斋随笔》在这里用了一段很经典的描述;“惟能置萧、房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自至矣。”

实际上,洪迈通过这两个历史故事,都在讲这个道理,那就是想要成就事业,除了知人用人,更要知道用什么人,怎么用人。按照一般的看法认为,在成就事业的时候,用人就应该用韩信、杜如晦这样了不起的人物,让他们担当重任,可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很难的。

因为人的经历有限,没有办法做到面面俱到,可以了解所有人。所以就要用房玄龄、萧何这样的人才,让他们去选拔贤才,推荐有能力的人,这样那些有能力的人才会源源不断的进来。

洪迈讲的这个道理,并非是白面书生的纸上谈兵,而是多年的感悟。出生于宋代的洪迈,不仅是当时闻名的学者,且有多年踏入仕途从政的经历。这种对现实和理论和把握,让洪迈的思考更加深刻。

更重要的是,洪迈所思考的内容并非只是,更是对现实的观照。在《容斋随笔》中,就曾记载洪迈关于当时已经出现的贫富差距现象的思考。“富人懒行而使人肩舆,贫人不得自行,而又肩舆人。”

正是这种深厚的学问功底,又曾踏入仕途磨砺的现实经历,以及对现实疾苦的悲悯,让《容斋随笔》在经历上千年的时光后,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人们放在手边经常拿起的经典读物。

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想要阅读《容斋随笔》又常常因为其中陌生的文言文所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享受国家津贴的王兴亚教授主持编纂了一套白话文翻译的《容斋随笔》,参与这套《容斋随笔》的学者都有十几年深厚学问功底。翻译的内容不仅准确,而且文字优美,我自己就买了一套,随时拿来翻阅。

上手后细节很好,无论是排版装帧,或者是字体大小,阅读起来都很舒服。这套书原价258,我们跟出版社联系后,以128的团购价带给大家,现在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入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