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极其辛苦,大部分开国将帅都是出身贫苦家庭,在炮火的洗礼下,这些经历过长期艰难革命生涯的开国将星大多数都不会在乎“形象”问题,往往都是土里土气不修边幅。不过有一位开国上将却不一样,他非常注重仪表问题,衣冠整洁,穿着也是一丝不苟,他就是刘亚楼。

刘亚楼出生在福建武平县湘洋村的一个贫困家庭,贫困到什么程度?小时候,家里的房子屋顶东破西补,每逢刮风下雨,家里就是“洪水泛滥”,连一块落脚的干地都找不到。刘亚楼出生第二天,母亲就因病而逝。父亲吃过太多苦,就渴望刘亚楼将来能够兴旺发达,于是,给他起了一个刘兴昌的名字。

但愿望离现实差得太远,刘父无力抚养刘亚楼,只能将刘亚楼过继给一个同姓好友刘德香,刘德香为当时还叫刘兴昌的刘亚楼改名叫刘振东。“刘振东”自小机灵好动,捅马蜂窝、上树摘果子、摸鱼捉虾,有一次摸鱼,腿肚子突然抽筋,呛了不少水,命悬一线时被村里人发现,救了上来。

“刘振东”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刘德香却比对亲生儿子还要好,亲儿子都没书念,刘德香却硬是省吃俭用把“刘振东”送去私塾读书。1926年“刘振东”考上第七中学后,却又选择辍学回乡任教。1929年加入共产党,为了表示自己一心跟党走,更上一层楼,“刘振东”改名为“刘亚楼”。

1929年9月刘亚楼参加红军,先后任班长、排长等职务,后因表现出色,被送入红4军随营学校学习。自1930年开始,刘亚楼开始担任连长、营长、支队政委,先后参加了文家市、吉安等战斗,这一年刘亚楼刚好20岁,仅入党一年。

刘亚楼靠着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勇敢奋战,很快就得到上级赏识,年纪轻轻就被提拔为第12师35团政委。这一时期,刘亚楼出生入死,多次负伤,甚至有一次因为伤势过重,被大家当成了死人放进棺材,最终又死里逃生从棺材里爬了出来。

此事发生在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战争,战斗中刘亚楼负伤,战士们以为他已经阵亡,就把他放入了棺材。当时时任12师政委与刘亚楼关系很好,特意来“送送”刘亚楼,手一摸,竟然发刘亚楼还有心跳,急忙大叫:他还活着,快叫医生。事后刘亚楼回忆道:当时太年轻,阎王都没舍得收我。

按道理说,这些开国将帅常年待在前线,与炮火、战壕相伴,应该都不太会注重仪表问题,不修边幅邋里邋遢是常态,但刘亚楼不一样,他从小被寄养在一个讲规矩的家里,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无论什么场合都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

抗战时期刘亚楼没条件讲究这些,但是抗战胜利后虽不说国家有多富裕,讲究仪表的条件还是有的。根据刘亚楼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刘亚楼无论穿什么衣服,不管是西装、中山装,还是军服、便装,都是整整齐齐,尤其是袖口与领口处要求做到一尘不染。

刘亚楼自从担任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后,就更加注重仪表问题了,因为要经常出席各种场合。刘亚楼有多注重仪表?按时剪发、按时剪指甲和修面,有次出门办事,都上了车,刘亚楼神色一变,立马下车转头回屋换了一件衣服,原来是刘亚楼在袖口处发现了污点。

当然,刘亚楼上将并非说是奢侈,他平时生活都非常节俭,衣服也是一件穿好多年,衣服可以旧,但不能邋里邋遢不干净。刘亚楼对自己严格,治军也非常严格,每次到部队视察,刘亚楼都会带一双白手套,这是为什么?当然是检查部队军纪问题。

从门窗到桌椅,刘亚楼都会戴上白手套仔细检查,一旦发现有灰尘,就会批评相关人员,要求他们按照要求重新整理。不知道现今的部队里要求宿舍物品整洁干净、被子叠方块等精细标准,是不是与刘亚楼上将有关呢,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

当年空军流传着两句话,“苦不怕,死不怕,就怕刘司令来训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刘司令来检查”。刘亚楼要求部队无论在何时何地,军人必须昂首挺胸,衣冠整洁,展现出中国军人的雄壮威严与精神。

有一年,刘亚楼访问古巴,参加古巴国庆。当地天气炎热,很多国家代表都受不了,纷纷解开衣扣,有的甚至还脱掉了外衣,唯独中国代表团军容整齐,军装笔挺,即使汗如雨下,也没有一个人解开衣扣脱掉外衣,刘亚楼自己也是如此。几个小时的国庆典礼,刘亚楼衣服早已湿透,但始终保持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事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竖起了大拇指,还专门接见了刘亚楼,夸他了不起,中国军人了不起。

刘亚楼上将三十年如一日,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认真负责,雷厉风行,鞠躬尽瘁,对国家,对人民,对党建立卓越的功勋。用朱老总与总理的评价来说:“刘亚楼是军人的标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参考文献:《刘亚楼将军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