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这样评价韩寒:

韩寒在二十岁之前,跻身畅销书作家行列,顶极的;

韩寒在三十岁之前,成为职业赛车手,顶极的;

韩寒在四十岁之前,理论上可以成为票房数十亿的导演。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韩寒做到了,并且总会在别人觉得他NB时,换了方向,变得更加NB。

有人感慨,韩寒怎么有那么多想法,怎么敢做那么多事,怎么就敢退学,怎么就会在写作有起色时,又去搞赛车,又去拍电影。

这就像培根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做事有成的人,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而仅仅是因为他比你敢做。”

韩寒正是因为敢做,才完成了,从作家到赛车手到导演的华丽转变,每次转变都让人生更加精彩。

韩寒是上海人,出生在亭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家内部小报的编辑,母亲是医生。

“韩寒”本是父亲最得意的笔名,在他初来乍到时,父亲把这个名字,做为第一份礼物送给他。

刚出生的韩寒,和帅完全不沾边,脑袋上小下大,像个尖,额头布满黑黑的绒毛,塌塌的鼻梁,他爸一度觉得抱错了孩子。

“丑小鸭”却很聪明,十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分辨父亲手中的字卡,还不会说话,却能指出哪张是正确的。

爱好文学的父亲,觉得孩子聪明,便开启对韩寒的文学启蒙教育,在他读小学时,家里那本钱钟书的《围城》已经被韩寒翻烂了。

等到韩寒初二时,竟然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写了十几篇文章,发表在《少年文艺》等刊物上,“丑小鸭”变身白天鹅。

韩寒有文学潜质,可是功课却不行,只有作文好,其他科目都不及格,初中升高中,他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上海松江二中。

高一开学不到一周,韩寒就被请了家长,原因是第一堂语文课,他和语文老师吵起来,老师让记笔记,他却说:“我上课从来不记,我的语文是全班最好的。”

老师气得找家长,韩寒还不服气地说:“说我的语文是全班最好的,那是谦虚,准确的说是全市最好的。”

韩寒敢吹牛,也真有本事,父亲给他报名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他用《求医》和《书店》通过初赛,却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

他遗憾地错过复赛,还好举办方比较人性化,了解情况后,给韩寒补了一次机会,单独的考场,现场临时发挥的命题。

只见主考官,将一张纸揉成一团,塞进一个有水的杯子后,对着韩寒说了一句话:“就这个题目,你写吧。”

一个小时后,这张纸沉到杯底,他的作文浮出水面,韩寒将纸比作人生,写出人本无瑕,投入水中,便被社会这杯水所染,失去本色,融入其中。

他的才思敏捷,他的才华横溢,他的语言犀利,成功博得评委的认可,以《杯中窥人》夺了作文比赛的冠。

没过多久,他期末考试七门不及格,惨遭留级,经过慎重思考,叛逆的他不想读书了,他说:“学文学,没必要上大学。”

韩寒和父母谈判:“没有办法,路就两条,一条是继续学习,考试依然不及格,被学校勒令退学;另一条,主动提出休学,这样还有面子。”

父母无奈,被迫同意,在办理休学手续时,老师们问他:“你以后靠什么来过日子?”

他回答:“我就靠稿费啊!”老师们都笑了。

接下来的日子,不知道那些老师,得知韩寒版税一百多万时,还会这样笑吗?

韩寒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他敢置身冒险之中,是他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

韩寒的敢做,让自己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韩寒的小说《三重门》一出版,就引来轰动,每周都能接到出版社同样的电话:“今天加印三万册。”

《三重门》成了畅销书,销量达到200万册,接下来韩寒一年一本,《零下一度》《像少年啊飞驰》都获得当年的销售冠军。

韩寒一举成名,“韩寒现象”也随之而生,他成了“叛逆80后”的代表人物,他是同龄人的偶像,却是老师家长眼中的问题少年。

18岁的韩寒在参加《对话》节目时,面对群儒对他言语上的批判和质疑,他的应答,显示出和同龄人不同的沉稳。

十多年后,韩寒写博文回忆当年,说:“这期《对话》节目,差点做成‘《对骂》’。”

当时,有一位女观众说韩寒的生活积淀不如王朔深厚,韩寒反问她,怎么会知道不如他深厚,她说韩寒没有王朔年龄大。

韩寒反问观众多大,得知是三十岁后,韩寒笑着说:“从你的话里听出来,你的生活积淀似乎还没我的厚。”一席话引得台上台下大笑。

对这些质疑,韩寒敢于去反驳,他认为:“一个人的力量不来自于外部,而来于他自己。”

经历了这场对战,韩寒的名气更大了,韩迷们支持他,崇拜他,很多人觉得认识韩寒再早一点,自己的人生会和现在完全不同。

韩寒并没有张狂,沉稳做自己,他不断提高自身的能量,在博客出现时,他成了最早一批玩自媒体的人。

那时的他觉得,想让世界变得更好,要靠杂文,要靠勇气,要靠争论。

他在博客上以戏谑又凝重的语言,对公共事务进行着四两拨千斤的无畏发言,说真话,是“公民韩寒”敢于去做的。

好友徐静蕾说韩寒是诚实,韩寒说自己:“我只是不说谎。”

这却引来文学评论家白烨的文章《80后的现状与未来》,针对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的抨击,说他们不能被当作真正的作家来看。

此文一出,韩寒写了一篇短文回应,接下来,你来我往,两人持着各自的观点,互相攻击的文章越写越多。

韩寒和白烨围绕“80后”文学的文化进行论战,韩寒坚持文化和主流文学在谁手里,同时抨击白烨的个人素质,而对方则坚持死磕,批评“80后”的自由和粗口。

一场“韩白之争”越战越猛,韩寒一人参战,而白烨一方,又加入了助战队友:陆天明、陆川、高晓松等。

高晓松得知好朋友陆川遭到韩寒攻击,迂回加入,起诉韩寒在《三重门》中大段引用他的歌词,要求把书中歌词拿下,把书下架。

韩寒不屑,调皮的说“高处不胜寒”,并要支付稿费给高晓松,千字千元,共计200块,希望高晓松告诉地址,方便把稿费邮给他。

这场战争,经过4年的折腾,最后的论战结果,以白烨关闭博客,高晓松撤诉,韩寒取得胜利结束。

韩寒再战成名,他面对这些大咖们,没有畏惧,敢于说真话,终于让人们看到,正义虽然会迟到,但确实不会缺席。

韩寒曾说:“没有人能确保每个明天都能更好,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在今天的勇气与努力。”

《飞驰人生》中,韩寒写道:“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孩子,当拉力赛车从我身边呼啸而过,我明白这将是我一生的热爱。”

当鲁豫问他得了第一笔版税,最想买的是什么?韩寒说先买车,成为赛车手。

当时,有三个品牌的汽车进入韩寒的视线,因为上海的出租车是桑塔纳,这让他放弃这个牌子,而选择富康。

他兴奋地开着新买的车,去北京进行改装,到北京后,他傻眼了,北京满大街跑的都是富康,终究还是没绕开出租车。

汽车改装好,再往回开,比来时的速度慢多了,他给车子装了太多华而不实的零件,让车子变得很重。

敢于追逐梦想,让他一次次地去尝试更加完美的改装汽车,也距离实现想当赛车手的梦想越来越近。

在大众眼中,韩寒的书销量这么好,应该乘胜追击,努力出书,而不是搞什么赛车。

如果真的那样做,他就不是韩寒了。在经历了一番折腾后,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国内顶尖的车队:上海大众333车队。

2012年,30岁的韩寒开着他的6号场地赛车和111号拉力赛车,分别获得中国职业场地锦标赛和拉力赛的双料年度总冠军。

这个双料总冠军是中国唯一一个,是韩寒用真金白银的实力得到的,他的获奖记录不仅如此。

这些年,他获得过七次年度车手冠军,五次年度车手亚军,甚至代表中国迎战德国舒马赫。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韩寒对自由飞驰的向往,勇敢穿过那些被质疑的幽暗岁月,心中的世界更加清澈高远。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答案......”

朴树的《平凡之路》响起时,会让一些听到的人,看到自己人生中曾经勇敢无畏的年华。

那一天,韩寒为处女作电影《后会无期》选主题曲,亲自登门拜访他的偶像朴树,正巧朴树在为新专辑写歌。

第一首歌放的就是《平凡之路》,接下来,两个性格都很内向害羞的人,默默听了十几首歌曲,韩寒还是决定选择第一首。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照在韩寒身上,回头看看正在目送他的朴树,两人心照不宣的看着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内心感受到属于艺术家的孤独。

韩寒满意地带走这首歌,离开了朴树的视线,走入了大街,融入了人群之中。

韩寒和朴树性格很像,年少的叛逆,坚持真我,唯一不同,是朴树现在很坦然地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而韩寒却敢于融入这个,他曾经觉得会把人侵蚀的世界。

正如韩寒在电影发布会上的发言一样:“我站在台上说钱的事情,其实跟我的形象显得很违和,在大家心目中,我一直是一个翩翩少年,提着一把大宝剑,要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是大宝剑难道不要钱吗?......”

理想和现实总会有矛盾,有时无法调和,有时可以和解,这要看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

看韩寒的电影,他的随意、念旧和不长大的人物,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这取决于观影人的心态,停留在人生的哪个阶段。

心态决定一切,就像韩寒一样,他一直勇敢像位战士,他敢于直言不讳,他敢于追逐梦想,他也敢于走出舒适区,体验各种人生。

有人说:这个世界总是很有意义,你以为字比他写的好,可是他写文章更好。你以为写文章比他好,他开车更好,你以为开车比他好,他拍电影更好,正当你以为拍电影比他好,他身材比你好。

这就是韩寒,一直向前走,不问结果,随着内心,想到了,就勇敢去做,永远敢于走向不曾到过的领域,让人生宽些,再宽些,他不刻意去做引领潮流的那个人,只是潮流总被他吸引。

罗曼罗兰说:“从容不迫地谈理论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诸实行,尤其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又是一件事。”

韩寒都做到了。

. END .

【文|九越初一】

【编辑|毛毛雨 】

【排版 | 毛毛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