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发完专辑的谭维维“捏酸”发长文:

我曾以“做自己”骄傲,但做自己的代价就是失去市场……我承认我羡慕流量歌手了。

谭维维的失落,并未引发“共情”,反而有网友讽刺道:

“既然选择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什么要为了销量回到人间?”

“周杰伦一直在做自己……”

看来现实的网友并不比市场更温暖。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流量派与实力派、演技派的“江湖暗战”此起彼伏。

最热闹的一场,莫过于郭敬明和李成儒在综艺《演员请就位2》中,关于“S卡的发放标准”的骂战——

郭敬明把限量的S卡发给了毫无演技可言的流量小鲜肉,称“我给S的人,就是想找他拍戏。”

而李成儒认为S卡不是如此“随性”就可以发的,必须要有表演水准。

就连大鹏、尔冬东、陈凯歌、赵薇四位吃瓜群众,也各持不同态度吃瓜,很有点正邪两派明争暗斗的意思。

“流量派”VS“演技派”或“实力派”硝烟啥时候燃起的?最终会鹿死谁手?复盘:郭敬明和李成儒身后的“门派”之争

《演员请就位2》中,几个评委的戏比演员更有看头。

除了胡杏儿奉献的那场师奶级表演《亲爱的》,获得一致好评外,其它的作品评委各自出招清奇。

陈凯歌喜欢现场调教,赵薇则蜻蜓点水,郭敬明和李成儒俩人则从头呛到尾。

《陈情令》环节,没有任何经验的何昶希表演堪称僵尸:全程目光呆滞不说,一剑穿胸,竟然做到了不动声色(惊呆)!

就在凯歌导演费九牛二虎之力训练他上道时,郭敬明“咣”地扔出一张S卡。

“我要鼓励新人!在他心中种下表演的种子!”

“我给S的人,就是想找他拍戏!”

很显然,郭敬明就是要出奇冒泡,一切为了流量。

这是他一惯以来的作风,想当年和韩寒打和高群书干,现在和魏坤琳吵架,他的FLAG貌似就是争议人物,有争议才有流量。

不怕起争执,就怕没争执。谁认真谁上当!

这不,在凯歌导演有风度的讽刺“有太多的英文词是以“S”打头的,对他来说是:Surprise,it’s such a big surprise”后,实诚人儿李成儒老师直接和他面怼了。“我不喜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各种作法。”“四个导演一共就八张S卡,而四十个演员,这里边存着一个公平公正的问题,演技、表演水准问题,不是你可以随性而来的。”

李成儒的观点也很直接,站演技派。演员就是应该有演技的,这个综艺就是要选有演技、有实力的演员,别跟我搞什么流量游戏。

甚至在胡杏儿的《亲爱的》演完后,李成儒直接把称呼改为“您”,意思,演技好的演员才值得尊敬。畸形:流量明星站在“食物链”顶端

流量派和实力派两大派别的对立由来已久,且在影视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呈现矛盾。

就说导演这个环节,导演喜欢实力派还是流量派呢?

好导演当然喜欢王劲松、郝蕾、佘诗曼这样的实力派,但是有时候为了票房,他们不得不使用流量派。

《上海堡垒》就是一个例子,用舒淇和鹿晗做CP。

有的时候顶级流量能救活一个剧组、一段人生。就比如谭维维,如果不是前些年她也算是个流量歌手,她现在也不敢“做自己”。

鹿晗因为“中文社交媒体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者”和“超级偶像IP”的形象,一度成为流量明星的代言人,与他同流的还有蔡徐坤、郑爽、迪丽热巴等。

对于这些明星,观众受他们的偶像外表吸引,因而对他们的演技、人品很宽容,不用三者兼具就完全可以粉。

粉他们的成本很低、速度很快,甚至只为了模仿他们的妆容、服饰,因此创造了很多的商业价值。

在某机构根据大数据制作的明星商业价值指数榜中,我们可以看到热度、口碑、专业、代言四项参数,与实力相关的只有“专业”。

在商业价值为标准衡量下,流量明星的经纪公司们,以工业化流水线的方式安排他们的时间,以最标准化的方式复制。

于是乎,占据着市场最一线资源、拿着最高片酬的他们,闹出了抠图、过度替身、用倒模的“丑闻”,他们最在意的并不是自己的职业素养,而是“人设”。

而只能拿他们十分之一片酬的老演员们,即使深恶痛绝也没有办法。

连导演在流量面前(比如郭敬明这种靠流量吃饭的导演)都得抱大腿 ,何况在食物链底端的他们?

两派暗战:实力派的短暂性妥协

一度,影视产业形成了这样的食物链:资本——流量明星——制片导演——实力派演员。资本为了牟利大推特推流量明星,能请得起流量明星的制片导演,会根据自己的预算和目标,来给流量明星安排实力派演员做“丫鬟”。

甚至连编剧都根据流量明星量身定做、改写剧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原来想走实力派路线的演员妥协了。

比如杨紫,当年从小童星一路前行到少女实力派演员,只有家庭剧抗日剧可演,于是她终于接拍玛丽苏流量剧:“如果不接拍这种类型,就会被市场忽略。只有更多曝光,才能让自己有主动权。”

她也真实地表达影视圈现状:“一个演员你要有商业价值,不然你是会被换掉的,你演戏好不好没关系。”

杨蓉也是如此,演技如此好,又长着无辜脸犯罪胸的美女演员,也担心自己被流量淘汰:“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当下的影视环境让女演员不敢老去,我们这一波30+的女演员努力维护着少女人设,不是我们喜欢,而是市场需要。”

当然,物极必反,流量演员和小鲜肉多了,影视剧没看头,观众又开始怀念老戏骨,和实力派的年轻演员,比如张一山、周冬雨、张子枫、彭昱畅等。

而也有一些中间派演员或歌手,在流量为王的风口上,没有选择迎风而上,也没有激流勇退,他们只是比以前更低调了一些,静观其变,甚至稳健地寻找时机逆袭,比如胡歌、李健、张译。

当然,是他们的实力、人生哲学和智慧支撑他们能“稳坐钓鱼台”。未来走向:观众成熟,两派合一

很多时候,事物的发展都会经过两个极端然后回到中庸。

实力派与流量派之争,没什么悬念最后都会走向合一。也就是说,一个演员既拥有实力又有流量,才是王道。

而何时到达这一天,并不取决于导演,也并不取决于资本,而是取决于观众。

只有观众审美的成熟,资本逐利的热情才会回落到正常水平,制片和导演对演员的采用才会正常化。

因为那个时候,“优秀的影视作品”和“好票房”两个目标,将是合一的。

一些智慧的网友还是有先见之明的,他们说:流量从来都不是贬义词,人们反感流量,无非是之前有人仗着人气做着圈钱和德不配位的事情。

的确如此,“流量为王”“商业价值是大爷”的这种价值观紊乱的状态,一定只是阶段性的极端表现,而不是影视市场的常态。

现在难免部分年轻演员、歌手,甚至导演境界不到,心浮气燥。这就是个人与行业,共修的过程。

丁太昇在评论郭敬明和李成儒的BATTLE时,曾说过两句话,一句是“李诚儒当然比郭敬明更懂表演”,一句是“郭敬明比李诚儒更懂炒作”。

观众更喜欢炒作还是喜欢真正表演呢?不言自明。“郭敬明《演员2》犯众怒,是选演员还是选妃?”“饶过郭敬明吧,他只不过是个孩子。”

看舆论的倾向还是值得乐观的。

要知道,那些两眼冒着星星不吃饭不睡觉也要为了一个个不知根不知底的所谓“神仙颜值”付费的观众们,也是孩子啊!等他们长大了,审美提高了,我们的影视市场也就成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