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关于“上海名媛”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一系列讨论。认真地说,作者认为,部分中产阶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其实从各个角度来说,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最多算中产阶层或者中等收入人群,距离真正的“土豪、名媛,”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可能是不可逾越的,因为圈子不同。那么,在我国14亿多总人口中,到底有多少人,能够进入中产阶层,每年又需要收入多少钱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我国的中产阶层。认真的说,在我国很多地区,中产阶层又被称为“小资。”因为中产从收入、学历、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确实比普通的工薪阶层,高出了相当一部分。但同时,与标准的富人阶层又有很大的距离。其实,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国家,中产阶层属于整个社会的主体,尤其是日本,中产阶层占了日本劳动总人口的60%左右。在我国,中产阶层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处于稳定上升期。

我们看一下收入多少钱才能算中产阶层,按照我国2018年的统计数据,在我国14亿多总人口中,劳动人口大约有7.75亿人。其余的人口属于老人、儿童和学生等非劳动人口。按照2018年的我国工资标准,在将近7.8亿劳动人口中,每月总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占了大约38%,这一人群基本上生活在各地的农村和小乡镇。每月收入入2000元到5000元的人,占了大约46%,属于劳动人群的中坚力量,也就是标准的工薪阶层。换而言之,这一阶层的人数占了将近3亿人,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各个阶层的人数比例。这一群体生活各地区的各个城市,几乎没有地域限制。

每月收入在5000元到1万元的人,占了大约总人口13%左右,以生活在各地一二线城市居多。至于每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群体(包括月收入百万、千万、上亿的富人们),所占的人口比例并不大,基本上都生活在各地的大城市。对于中产阶层的划分,作认为需要设定几个标准:第一,拥有自己的住房和车辆,而且不止一套住房或者一辆车(不存在住房或者出行压力)。第二,拥有几十万到上百万的家庭存款,一旦出现突发情况,手里的存款足以应对各种危机(例如生意亏损、家人重病等等)。第三,每个月能够存在相当一部分收入,进一步充实家庭存款。第四,拥有收入比较高的工作或者渠道。

当然,这又牵扯到了地域的问题。例如:中西部普通四五线城市的中产阶层,与沿海一线城市的中产阶层,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必然的。我们以普通的二三线城市为例,在各省的省会城市或者比较大的城市中,作者认为:家庭年收入在30万以上,才算中产阶层的入门级水平。年收入50万到100万,才算标准的中产阶层。

至于四五线城市和各地区的县城,一般来说,依靠上班肯定达不到这个水平。能够达到中产阶层的人,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小型企业或者小型公司。与二三线城市的中产阶层来说,四五线和县城中产阶层的标准,可以略微降低一些(年收入30年,还是最低标准),但区别并不大,因为各方面的开支差距基本一样。作者参考了身边一系列的朋友和同学,一位朋友生活在中部某个省会城市(二线城市),工作单位属于高精尖外企,每月的收入3万以上,妻子每月也有几千块工资。

但是,他经常为购买一套大面积的改善住房而发愁,一直想换车(总价四五十万),也没有实现。因为每月各种开支太大(房贷、车贷、孩子教育、迎来送往和生活开支等等),按照他自己的描述,自己家每月最多剩下1万左右的存款。另一位同学,生活在上海,自己和妻子都在外企工作,而是担任了部门小领导的岗位。夫妻二人在上海结婚、生子,生活压力非常大。按照这位同学的描述,每月家庭开支6万以上(仅仅是房贷就接近3万,孩子教育也是大开支)。

在聚会的过程中,他已经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之一。不过,仍然抱怨生活艰难。另一位在广州安家的朋友,情况差不多,基本上属于翻版。作者认为,在北上广深等几个一线城市,每年收入80万,仅仅是中产阶层的入门级水平。由于网络炫富情况严重,出现了一系列偏离实际生活的情况,很多人认为,月入过万很轻松。其实,按照2018年的统计数据,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的上班族中,大约有35%的人,月收入超过了1万元。

在深圳市,大约只有26%的人群,达到了月收入过万。广州、杭州、南京等城市,这一比例不足20%。至于西安、郑州、长沙、沈阳等内陆省会城市,收入过万的比例,肯定会继续下降。例如按照2020年秋季平均工资标准,很多中西部省会城市,都达到了7000多元,让很多人自叹“拖后腿。”我国的总人口14亿多人,除了老人、孩子等非劳动人口,在将近7.8亿劳动人口中,中产阶层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

例如在一个普通的县城,如果每月拥有两三万的家庭收入,生活已经非常可以了。在普通的四五线城市,每月收入3到5万元,也已经足以支撑中产的生活。在二三线城市,这一标准需要提高。进入几个一线城市,情况更加明显。按照上海那位朋友的描述,如果哪个月的收入低于5万,那就必须动一部分“老底”了。关于各个阶层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