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黑龙江鸡西市某家庭聚餐致9人中毒,7人死亡,2人还在抢救中的事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而最新消息显示,在牡丹江市红旗医院救治的62岁的李女士在11日晚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至此该事件已经造成了8人死亡。而这中毒的9个人共同食用的食物就是——酸汤子。事发后,当地的公安机关在酸汤子中检测出了黄曲霉素,源于制作酸汤子的食材已经在冰箱里冷冻了1年,于是就有很多人认为是长时间储存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素引发了集体中毒。

1993 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一类天然存在的致癌物,是毒性极强的物质,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1毫克黄曲霉素即可致癌,一次摄入超过20毫克,甚至可以直接导致成年人死亡。

但是这个结论很快就被推翻了。黑龙江卫健委旗下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秋冬季如何预防食物中毒》中表示,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测出了高浓度的米酵菌酸,在患者的胃液中也检测出同样的物质,初步判定是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的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也就是说,他们是食用了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玉米面制成的酸汤子,导致了酵米面食物中毒。

提到米酵菌酸,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感到很陌生。确实,它并不像黄曲霉素一样经常被提及,然而毒性却丝毫不亚于黄曲霉素。而且米酵菌酸的耐热性非常强,即使用100度的开水煮沸,或者用高压锅也不能将他们杀死,更重要的是,目前没有抑制米酵菌酸毒性的特效药,一旦中毒致死率高达40%~100%。而夏秋两季,由于天气炎热、潮湿,温度也恰好符合繁殖的条件,因此是酵米面中毒事件的高发期。

有些食物很容易引起“酵米面食物中毒”,因此一定要特别注意。

01发酵的玉米面制品

据报道,这几年发生的酵米面食物中毒大部分都与地方特色小吃有关,南方用酵米面制作的汤圆和用糯米泡制后制作的吊浆粑、河粉等食物,而北方用酵米面制作的酸汤子、臭渣子、格格豆等。这些食物制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长时间的发酵或是浸泡,在这个过程中操作不当很容易被污染,从而引起食物中毒。

预防酵米面中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如需制作,一定要保管好食材,勤换水,保持卫生,一旦发现有霉斑,就不要再食用了。

02木耳和银耳

尽量不要食用自己采摘的新鲜银耳和木耳,尤其是已经变质的木耳和银耳。在种植的过程中,由于通风不好,或者温度控制不好,很容易腐烂变质,被椰毒假单胞菌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引起中毒。木耳、银耳类在浸泡后一定要及时食用,特别是浸泡过夜的黑木耳,近年来已有多起因使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导致的中毒事件,并且在烹饪前一定要再次清洗,如果凉拌的话还需要提前焯水煮熟。

03长期冷冻食品

在这次的新闻里,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长时间的冷冻储存”。其实,冷冻作为多数家庭最常用的储存食物的方法,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最容易出在冷冻前、冷冻中和解冻处理之后,在这三个阶段中很容易出现食物的污染。

冷冻前,无菌处理不到位,或是吃了一半的食物再去冷冻;冷冻中没有密封好,或是冰箱温度不稳定,不小心化冻等;解冻时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或者解冻之后没有及时食用都会导致食物被细菌污染。

正确的储存方式还是应当少囤货,多吃新鲜的食物,冷冻后再解冻的食物,解冻之后也要尽快食用。

这里是懒人私厨,每日定时更新美食资讯,百家号独家发布,转载望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