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幷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爲營州。於是爲十二州也。“九州”和“十二州”其實都是一個地域說法,那麼大禹又是靠什麼劃分九州呢?

古人難以理解氣候變遷,自然不會以地域氣候進行劃分,而是根據河流、湖泊來劃分,水是生命之源,有水才能發展農業,古人這種意識也是慢慢的傳承了下來,以至於後來的省份劃分都是依據山川河流。

最典型的就是山西,以太行山之西聞名,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山西因此簡稱爲“晉”,山西的地形也決定了它的名字,東西有山脈呂梁、太嶽、太行,南北有中條,王屋、五臺、衡山,其中太行是山西的分界線。

青海省不用說得名於青海湖,最開始青海省以黃河爲界,長期以來青海都是遊牧民族必爭之地,唐朝才結束了分立局面,《後漢書·西羌傳》記載:兵不西行,故種人得以繁息。青海之名,最早開始與清朝。

湖南和湖北,就是以洞庭湖以南,洞庭湖以北而得名,戰國時期,湖北跟湖北都屬於楚地,漢代屬荊州,唐朝時期設湖南觀察使,這也是最早的“湖南”稱呼,清朝時期,湖南跟湖北才被分開。

上海,簡稱滬,從簡稱和名字來看都是跟水有關,有一種說法是“其地居海上之洋”,意思就是漁民出海的地方,其實到清朝上海也只是江南一個小知府,清末,上海纔開始發展起來。

山東、四川、江西都是一樣,不是依山就是傍水,然而廣東廣西有是怎麼劃分的呢?從沒聽說過廣西、廣東有什麼“廣河”或者“廣山”,這個廣同樣歷史悠久,在兩漢時期才首次出現。

秦國一統天下時,平定了百越各部,設南海郡治,並任命趙佗管轄,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各地都紛紛起義,趙佗就自立爲王,建立南越國,劉邦建漢後,就派出使者說服了趙佗歸降,成爲了一個藩屬國。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南越就接受漢朝的管轄,公元前111年,南越國丞相在嶺南發動了叛亂,史稱“呂嘉之亂”,漢武帝自然不願看到叛亂,就派兵平定了南越,南越國滅亡,漢武帝又將嶺南的首府設在蒼梧郡廣信城。

廣府和廣信縣在行政劃分上相差不大,“府”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的梁、陳兩朝均設有廣州都督府。當時也叫廣州府。

廣信城取自漢武帝詔書: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廣信也是嶺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五代時,廣東、廣西又屬於廣南,北宋年間,廣南分成了兩塊,一個叫廣南東路、一個叫廣南西路,後來爲了方便,乾脆就直接叫廣東、廣西了。

中國的行省劃分雖然錯綜複雜,但每一個名字都帶着厚重的歷史淵源,不管是南北劃分,還是氣候地形的劃分,大家都是中國人,沒有必要因爲地域不同,而產生各種“地域黑”,好好了解一下自己省份的歷史纔是最應該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