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式家長”5種看似常見的行爲,實則很傷孩子,請反思糾正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父母對孩子的愛都體現在細節中,有些本能的反應也是出於關注和望子成龍的希望,但在孩子看來未必如此,他感覺到的可能是傷害和勉強。

我們常說“中國式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深沉的,他們確實不善表達,一顆炙熱的心有時到了孩子那裏,也成了“冰霜”。

這樣其實挺可惜的,我們之中的很多人,都是到了三十而立或者當父母的年齡,才與父母和解,真正放下心裏的埋怨。

何不將愛大膽表達出來呢?何必讓孩子誤會或受傷呢?

這5種看似常見的行爲,實則很傷孩子

以下5種“中國式家長”常做的事情,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請反思糾正。

1、當面誇別的孩子,貶低自家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應該是很多孩子的童年噩夢,比如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別人家的孩子真聽話,別人家的孩子最聰明。

這樣話語看似在激勵孩子更加努力,實際上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夠愛自己,對自己的關注不夠,甚至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常被貶低的孩子易出現自卑心理、報復心理,這樣的負面情緒長期堆積,必然有一天會迎來爆發。孩子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比如行爲過激、情緒過激等等。

綜藝節目《少年說》的某一期,一名叫袁璟頤的中學生,站上勇氣臺吐槽媽媽總拿自己和班級裏的女學霸比較,完全看不見自己的努力。在她與媽媽的對話中,永遠離不開“別人家的孩子”。

袁璟頤的善良、樂於助人,在媽媽面前簡直微不足道,還比不過一張優異的成績單。

她在現場發自內心的吶喊引發廣大的深思,也說出了很多孩子的心聲,她哭着跑下臺,樣子十分讓人心疼。

2、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不想做某事時越是強迫逆反心理更強。

比如遇見熟人孩子正在觀察,父母就要求孩子趕緊叫人,突如其來的熱情反而讓他抗拒,而後被父母貼上“膽子小”、“害羞”、“內向”的負面標籤。

孩子也會覺得被傷害了自尊心,一時間不知所措,下次遇見相似的情況打心底裏委屈。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每當孩子之間開始搶玩具,家長生怕別人覺得自己教育不當,非逼着孩子把玩具讓出去,哪怕這是他的,對方纔是爭奪的一方。

父母完全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尊重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方式,適當給出引導就可以了。

3、輕易說孩子的隱私

父母之間在一起聊的話題,基本上都是孩子,然而很少有家長會從孩子的優點說起,大多都是糗事。

比如某個家長起頭說“我家孩子在幼兒園還尿牀呢”,馬上就會一呼百應,其他家長跟着說:“我家孩子也是”、“你別看我家孩子在外面聽話懂事,回家就可淘氣了”、“我家孩子更淘氣,可任性了”。

孩子在旁邊聽着臉色通常都很難看,可沒有父母會注意。

還有就是儘量別讓孩子當衆尿尿,應該選擇一個相對隱蔽的環境,讓孩子對自己身體有了解,也學會保護自己。

4、過度干預孩子間的矛盾

替孩子出頭、幫孩子做決定,是很多父母的下意識做法,但孩子之間的矛盾讓孩子自己解決。

家長不要總覺得自己力量很大,能幫助孩子,干擾孩子的思考、誤導孩子自身的喜好就得不償失了。

如果真正喜歡,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爭取,父母要做的就是觀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看看孩子是怎麼解決的,在適時的時候引導孩子做出內心的選擇即可。

遇到挫折,則用正面的語言讓孩子更好地釋放情緒,不過分沉溺。

5、當衆或經常性指責孩子

父母最擅長的就是盯着孩子的缺點,彷彿孩子做什麼都達不到標準,然後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指責和批判,讓孩子的情緒很緊張。

而且父母總覺得自己是對的,越是被指責的孩子心裏的抱怨越多。

如果孩子真的犯錯了,父母應該高興,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問題,提出建議,這樣他下次纔不會再犯。

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就教他如何用抹布擦乾桌子,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還可以讓他自己打掃。

愛孩子不僅僅是有效的教養方式,也要注重各種細節,讓孩子和自己處在一個輕鬆的關係狀態,敢於表現自己,釋放內心,這樣他纔會完整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