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全國第7個扶貧日,也是第28個國際消除貧困日。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過去近七年時間裏,十四億中國人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理念的帶領下和貧困展開鬥爭,尤其是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顯著進展,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去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縣從832個減少到今年的52個,可以說已經接近完成了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

這份收穫豐厚的喜悅背後,離不開那些駐守在脫貧攻堅戰一線的基層幹部的付出與犧牲,是他們的無私奉獻譜寫了這一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蹟。

截止去年,全國有800多位扶貧幹部犧牲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文朝榮、黃文秀、李保國……這些時代楷模的名字不該被遺忘。

近期就有一部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黃文秀爲原型拍攝的主旋律影片《秀美人生》正在院線熱映,影片講述的就是廣西鄉村脫貧攻堅戰駐村幹部黃文秀,在扶貧路上的璀璨人生。

《秀美人生》在上映短短一個月內就創下了口碑和票房的雙奇蹟,豆瓣評分高達近8分,在排片佔比僅爲0.2%的情況下收穫了全國累計票房2000多萬,它究竟是如何做到成爲“票房黑馬”的?

以真情動人,挖掘生命的高度與寬度

《秀美人生》的導演苗月曾說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秀場,而黃文秀的生命秀場就在村屯。

不同於其他來自城市、機關到貧困鄉村工作的扶貧幹部,黃文秀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從出生起,黃文秀的背上就牢牢繫着一根繩索。年少時,這根繩索牽引着她發奮圖強走出農村,當她完成了北京的碩士學業後,黃文秀的內心一直有一個聲音,那就是用滿腔的熱血回報她深深熱愛着的家鄉。

於是這根繩索又驅動着她回到了滋養她成長的土地上,在“精準扶貧”的國家號召下,黃文秀積極參與到了家鄉的扶貧工作中。

丹心閃耀,黃文秀以“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決心信念投入到了這場扶貧戰役中,她深知扶貧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幫助,而是深入扶貧戶的內心,幫助他們一點一點撫平那些曾被貧窮帶來的傷害。

作爲一名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工作深度就在於她願意真正去體諒貧困戶的內心。正如影片展示的那般,黃文秀無懼暴雨山洪的危險,幫助銀匠老人和她的兩個孫子搬遷下山重操舊業;堅持邀請從百坭村走出去的技術人員回鄉給村民傳授果樹的栽培技術,反哺農村;打破傳統理念的束縛,幫助貧困戶黃大貴重新回到妻女的身邊;引領和她一樣的駐村年輕工作者實現“體驗生活”到“主動請纓”的信仰救贖。

爲此,黃文秀犧牲了個人的時間,犧牲了陪伴父母的時間,甚至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影片開頭對黃文秀的人生進行了設問,“如果你提前瞭解了你做出的種種選擇之後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你的勇氣來自哪裏?”

“我的勇氣正是來自於生命與土地一起成長的情感基因,來自於改變生活現狀的一種期待,來自這個時代給予我的必勝信念和一往直前的堅持。”黃文秀給出的回答謹慎而又鄭重,她的生命意義超越了扶貧工作本身的溫度,傳承了共產黨人在革命年代就形成的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人生高度。

黃文秀用責任和愛心傳遞溫暖,用信仰和實幹重新定義生命的高度,用勇於擔當無懼困苦的年輕人態度強勢輸出青春正能量,她的精神感染着千千萬萬在脫貧攻堅戰一線前仆後繼的扶貧工作者,共同詮釋着共產黨人忠誠擔當、甘於奉獻的優秀品質。

以創新服人,主旋律電影的青春化表達

其實在決定拍攝《秀美人生》之前,導演苗月的內心是忐忑的,她此前也接觸過不少扶貧題材的作品,但總擔心自己無法找到主旋律電影新表達的突破口。

直到感受到黃文秀身上的青春力量之後,苗月決定通過更貼合年輕人鑑影口味的藝術手段,來向他們展現脫貧攻堅戰中的人性光芒與民族的希望。

首先是鏡頭語言上的創新,電影用大量的詩意鏡頭呈現出了廣西的秀麗山河,用大自然的真善美陶冶着觀衆的情操,用最具廣西特別的方言拉近和觀衆的距離,藉此打破觀衆對農村的刻板印象。

在影片的很多細節處理上,導演也用了一些溫暖的意象手法來體現。比如黃文秀生命的最後一刻,鏡頭定格在了她沐浴在陽光下的回眸一笑。

黃文秀年輕的生命爲山洪吞噬本身是悲傷的,導演沒有刻意用煽情的敘事手法去催動觀衆的眼淚,而是用很長的鏡頭展現去展現一隻蝴蝶飛過釀酒的作坊,飛過結着砂糖桔的花枝,飛過波光粼粼的湖面,飛到觀衆最柔軟的心尖上。

黃文秀是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湧現出來的先鋒典範和時代楷模,《秀美人生》藉此機會用影視的力量去紀念這位英雄,也希望所有觀衆都要以這些英雄爲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敢向前,甘於奉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秀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