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最动人的爱情其实不仅仅发生在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还发生在公子哥贾蔷和戏子龄官之间。

龄官画蔷是贾宝玉见过最美丽、最动人的画面,在梨香院内,他看到贾蔷与龄官之间“吵吵闹闹”,终于情悟,知道了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不是天下的女孩都会喜欢自己。所以在感情上,龄官算得上贾宝玉的“老师”了。

01

戏子身份其实是很低的。清代三代九流中,戏子的属于下九流之列,同乞丐、娼妓是一个档次的。这种身份的人连赵姨娘都看不起。

红楼梦第六十回,王夫人解散戏班后,愿意留下来的戏子们都分到各个房里当差。芳官分到宝玉房里,因贾环索要蔷薇硝。芳官不愿给,一时又找不到,便拿了茉莉粉代替。

赵姨娘得到消息后大怒,到怡红院来找芳官算账,将粉撒在她脸上后骂道:“你是我银子钱买来学戏的,不过娼妇粉头之流!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的,你都会看人下菜碟儿。”

不仅赵姨娘如此骂戏子,后来贾探春劝自己母亲时把戏子比作猫狗。

贾探春是这样说的:“那些小丫头子们原是些玩意儿,喜欢呢,和他说说笑笑;不喜欢便可以不理他。便他不好了,也如同猫儿狗儿抓咬了一下子,可恕就恕,不恕时也该叫了管家媳妇们去说给他去责罚,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体统。”

贾探春把戏子比作玩意和猫狗,其实是看不起他们。

赵姨娘和贾探春的看法、说法符合当时社会的看法和认知。

02

身份如何低的龄官为何能赢得爱情?因为她敢于“表白”。

龄官对贾蔷的第一次“表白”获得贾元春的认可。

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当晚,喝酒听戏。在此期间,她对龄官格外赏识,在第一次唱完戏之后,让太监赏给龄官一盘糕点,并命令她再唱两出。

贾蔷做为戏班的领头,私下揣摩贾元春的身份,让龄官唱《游园》、《惊梦》二出戏,“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

按照常理,贾蔷是主子,是管理戏班之人,龄官是买进贾府里的戏子,对于贾蔷的话应该言听计从,但是龄官却不这么做,因为她和贾蓉关系特殊,这一点脂砚斋两次批注出来。

第一次批注:《钗钏记》中总隐后文不尽风月等文。

第二次批注:如何反扭他不过?其中隐许多文字。

因为感情不一般,所以贾蔷最终只能让龄官选了自己所唱曲目。贾无春呼了之后大喜,不仅命令“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 ”,还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皮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贾元春的肯定,对龄官来说是一种莫大支持。

03

龄官的第二次表白发生在贾元春和贾蔷第二次见面时。

贾元春省亲结束后,再也没机会回家。虽然她出不了宫,但是可以把贾府里的人召进宫内。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贾宝玉想听龄官唱《牡丹亭》中的“袅晴丝”,便到梨香院内找龄官。到了梨香院后才知龄官独自在屋,贾宝玉近身坐下,央求她唱时占龄官忙站身起来躲避,随着正色说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

龄官这句话包含了很多信息。

一是贾蔷带着戏班人员进宫内给贾元春唱戏。除了省亲当晚贾蔷见过贾元春一次后,这是第二次见面。

二是龄官在贾元春和贾蔷面前以嗓子为同拒唱。这绝对是一个大胆的举动,贾元春代表了皇家,所传之事都是懿旨,违抗者都是有罪的。如果龄官真的噪子哑了,贾蔷根本不会带她进宫。嗓子没坏却拒绝给贾元春唱戏,考验的其实是带戏班进宫的贾蔷。所以龄官不给贾元春唱戏是故意做给贾蔷看的。

三是贾元春没有惩罚龄官,也没有责怪贾蔷。因为回到贾府里后贾蔷和龄官的生活仍旧如常,只不过对贾蔷的感情日益深厚,蔷薇墙下画了上千个“蔷”字足以证明这一点。

04

贾元春为何两次善待龄官,龄官为何敢拒绝贾元春?答案有两个:

一是爱情的力量。

贾元春入宫多年,终于熬成贵妃,外人看来光宗耀祖,生活宝贵至极。实质上却是甘苦自知,后宫佳丽众多,贵妃也不止贾元春一人,虽然名声好听,但是生活却极度空虚无味,贾元春省亲时就哭着说过皇宫是见不得人的去处。同样是大好的青春年华,贾元春必须克制自己的感情,深居皇宫让她更向往自由的爱情。

贾蔷和龄官本来是两个社会阶层的人,却因情结缘生爱,这样的爱情是贾元春追求的、向往的,也是认可的。

二是贾蔷的身份很特殊。

贾蔷究竟是谁的儿子,没有正确答案。但无论他的亲生父母是谁,他的地位是不一般的。

年少时跟贾珍一起在宁国府生活,私下里同贾蓉的关系极好;年岁大时,敢打儿媳主意的贾珍竟然为了保全他的名声,让他单独搬到外面居住;贾元春省亲前,置买戏子及置办戏班所需之物派给了他;贾元春省亲结束后,他仍然负责戏班工作。这些迹像表明,贾蔷不仅仅是一个正派玄孙那么简单。

身份不简单,自然要受到照顾。贾元春做为贾府里的一员,知道贾蔷的出身来历,也会如贾珍一样善待他,龄官是他的所爱,贾元春自然不会为难她。

龄官和贾蔷最终结局如何?

从戏班解散,龄官没有留在贾府;而贾蔷后来也再没有出现过的情形推测,两个有情人是双宿双飞了。所以他们的爱情故事比宝黛的故事更让人心动。

声明:本文系百家号独家文章。资料重点引自《乾隆庚辰四阅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胡适藏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蒙古王府本石头记》《郑振铎藏本》【文/小涵读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