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新时代的“铁甲精兵”)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笔者应邀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第78集团军,参加2020比武竞赛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并且参观了78集团军某合成旅。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军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体会到“坦克两项”这一国际军事比赛项目对于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独特意义;与此同时,在海峡对岸的中国台湾地区,围绕如何提升台湾军队所谓的“可用战力”,上上下下又展开了一轮新的调整。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新时代的“铁甲精兵”

年轻小战士的作风,与集团军长对合成作战的理解,着实让施佬印象深刻,图源:北疆卫士号

打造新时代的“铁甲精兵”

10月15日,陆军第78集团军2020比武竞赛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在哈尔滨举行。事迹报告会上,陆军第78集团军宣布,给“国际比赛-2020”坦克两项参赛队记集体二等功1次,给朱孔浩、黄金英等6名同志分别记二等功1次。在报告会上还有其他的先进典型事迹内容,但毫无疑问,载誉归来的解放军“国际比赛-2020”坦克两项参赛队是本次报告会的主角。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新时代的“铁甲精兵”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新时代的“铁甲精兵”

参加报告会的先进个人与先军个人 图源:北疆卫士号

有关解放军在8月23日到9月5日之间在俄罗斯参加“国际比赛-2020”坦克两项比赛的表现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解放军代表队首场单车赛702车组首次亮相俄罗斯阿拉比诺靶场,勇夺小组第一;半决赛中,克服了参赛坦克故障、乘员赛场晕倒、裁判错误判罚等不利因素进入决赛;决赛中又连续9圈领先俄罗斯代表队冲线,以1小时29分29秒的成绩夺得亚军,特别是在射击环节上,24发24中,创造了中国队历届参加坦克两项决赛的最好成绩。

笔者应邀参加了这场报告会,也借此机会更多接触到了第78集团军的上上下下,对这支英雄部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触。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新时代的“铁甲精兵”

一说起坦克两项比赛,解放军使用的坦克技术装备以及解放军参赛队的艰苦训练往往是最经常被提及的。由于今年已经是解放军代表队连续第5年使用国产96B型主战坦克赴俄参加坦克两项,外界对于96B型坦克已经相当熟悉,无论是升级的1000马力8V150柴油发动机和综合液力机械传动系统,还是进一步升级改进后的上反式炮长瞄准镜,甚至为穿越水障所设置的两侧通气管,在如今看来都不陌生。尽管该型坦克尚未正式定型,但在一般眼光看来,96B型主战坦克已经是一款完全成熟且相对固定的装备了。

与此同时,此次解放军参赛队从受命组建到完成比赛回国,总共历时259天,其在国内的训练过程历经该部在东北的训练场地、生产96B型主战坦克的内蒙古一机集团所在地包头,以及新疆库尔勒训练基地,训练时间与此前的解放军代表队一样相当持久。也正因此,解放军的“艰苦训练”更多被看作长时间、大强度训练的代名词。

这两种观点都不算错。本次比赛中,由于新冠疫情影响以及签证问题,内蒙古一机集团负责赛场装备保障的相关人员未能获得入境俄罗斯的许可,本次是解放军代表队首次在没有厂方提供装备保障的情况下出征坦克两项比赛,也是解放军第一次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对96B坦克进行参赛保障,这其中一方面体现了78集团军参赛人员在赛前的周密准备,提前派遣技术保障人员前往一机集团学习96B坦克相关的保养维修知识,也体现了96B作为一款新装备可靠性不断提高,其技术保障难度相对下降的趋势;而解放军参赛队在准备比赛的训练过程中,大量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数千发主炮弹药的消耗、平均每人每天装填一吨多弹药的高强度训练都是这些年轻士兵的训练经历。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新时代的“铁甲精兵”

在库尔勒勤学苦练 图源:北疆卫士号

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邰莹通过对火炮的技术状况、炮弹的射击诸元、射手的操作动作、射弹散布等20余项数据进行大数据统计,完整绘制曲线训练态势图,全方位跟踪掌握乘员的训练情况,不断提升各种环境条件下实弹射击精准度;采用与传统装备调教截然不同的方式对武器进行校正,从根源上确保了武器在比赛中的高命中率;将比赛中的每一个科目和障碍进行进一步拆分,通过在每个细节动作上进行探索,一点点逼近最佳成绩所需要的标准操作……比起单纯地练得狠,在整个坦克两项比赛中,解放军对于新型号装备训练水平的科学组训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坦克两项的整体性质多年以来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主要内容依然是包括各种武器射击科目,但更加强调坦克的机动性能,通过完成比赛最终的耗时长短来确定成绩高低的坦克竞速。尽管这一比赛的成绩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各国军队的作战训练水平,但坦克两项成绩好的队伍,无疑代表着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对本国装备掌握比较详尽的装甲兵以及时刻保障装备正常的后勤维护力量缺一不可的综合。

作为一支在北部战区拥有多达4个重型合成旅,拥有较多主战坦克的部队,78集团军的决策层也正是出于这个角度的考虑,将坦克两项不仅看做一次为国争光的比赛,更看作一次全面提升部队作战训练能力的机会。通过让参赛官兵将训练方法和技能进行传帮带,推广从坦克两项备赛和训练中总结出的科学训练经验,从而提升各合成旅中拥有高超坦克操作技能的乘员组和有利保障装备可靠性的维修人员的数量,以便借此全面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新时代的“铁甲精兵”

装3装4的老装甲兵,拿到99式已经20年了,该部对于射击技术的追求令人印象深刻 图源:军事报道

96B型主战坦克也在逐年的比赛中逐渐发展和完善。尽管在外观上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坦克生产厂家在接受部队的反馈之后,今年又对96B主战坦克进行了数十项技术改进。从参考99式主战坦克改装设置,更加方便车长使用并取得更好射击成绩的高射机枪枪架和光学瞄准具,到为了加快主炮装填速度进行修改的圆盘式自动装弹机选弹装置,再到为了进一步在比赛中增强坦克机动性,使用全新材料制造的发动机部件……各项改进也让96B主战坦克在比赛中的表现越来越好,以至于参加本届比赛的白俄罗斯代表队这样评价中国的坦克:你们不是坦克,你们是地面飞行的飞机。

!

拼命训练的年轻士兵、科学组训的基层军官以及富于专业主义的集团军领导层,虽然年龄、知识结构和军衔各不相同,却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军人的立体形象。有这样一支专心钻研打仗,努力强化部队实战化能力的队伍在,再加上越来越精进的军工企业和更加先进的国产主战坦克,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仅96B主战坦克的定型投产和装备部队指日可待,下一届坦克两项比赛中国队也能取得不凡的成绩,解放军地面作战的突击力量的战斗力也会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越练越强,成为值得信任,能够保卫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的强大作战力量。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新时代的“铁甲精兵”

从军长到士兵,“能打仗打胜仗”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多少台军才够用?

本周,台湾防务机关此前宣布的所谓“后备动员制度改革”在台湾媒体报道下逐渐浮出水面。一方面,台军的教召改革新制度将在2022年由现行的2年一训、一次5至7天,改为一年一训、一次14天,从而将训练量从目前的12万人增加到26万,另一方面,台军计划将教召选充年限,从原本的志愿役和义务役士兵退伍后8年内延长为退伍17年内。消息一出,台湾社会各界对于教召制度改革的批评之声一片。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新时代的“铁甲精兵”

靠北啦,1450又都免役的凎啦

教召改革迎来批评本身并不意外,在台军的兵役体系中,性质上属于后备部队征集制度的“教召”根本的目的是为台军在面临战争时能够迅速增加军队规模,从而增强台军整体作战能力。其平时形态就是所谓的“教召”,将部分后备军人召回军营,保持其作战技能;战时形态是在全台召集台军后备人员之后,编成多个守备旅。

很自然的,这种和平时期召集人员回军营、又没有真正作战任务的制度在执行起来就会遇到不少的阻力。按照台军的制度,被教召人员除非满足一些特殊条件,否则都不能拒绝参加这类活动,而这些已经退伍多年的台军官兵大多早已回归台湾社会,教召无疑会打断他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影响甚至损失。有台军老兵就曾经回忆,两蒋时期一名卫生排排长因为教召任务,被迫暂时关掉自己的小诊所,造成了至少十万新台币的收入损失。因此无论制度怎么变化,特别这回还要延长教召人员的时间,等于变相扩大了教召范围,作为被教召主体的台湾民众自然不可能满意。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新时代的“铁甲精兵”

虽然台军自夸有“百万退伍兵”,但是能打105榴的退伍兵已经成了“宝贝”

这类教召动员工作的结果,就是为台军提供一批使用退役老旧装备,但拥有大量普通步兵单位的守备旅部队。它们的总规模理论上可达到数十甚至上百万人,在战时可以集结在台湾各地,对台湾各大城市和重要据点进行固守,同时作为台军战斗力较强的现役部队的一种作战上的补充。

不过这种部队的作战能力如何,长期以来一直为人诟病和怀疑。由于教召军人大部分时候不看其原来的部队隶属,因此教召编成的作战部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退役军人本就在各类作战内容上生疏,因此这类部队无论是作战纪律还是技能都不容乐观。很多时候”后备军人把人找齐“,按照编制表组成部队就已经算是完成任务了,保质保量完成各种作训科目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因为每次教召的时间都很短,大多数的后备军人都对此抱着”混日子“的态度。

因此,即使一些在台军里相对精锐部队服役的后备军人有心强化教召部队的训练,多数结果也是无人响应,甚至多次发生因为教召军官对后备军人训练严苛,导致军官在教召解除后在营区外遭到群殴的荒谬情况。在这样劣币驱逐良币的大背景和战争形态走向高技术的环境下,这类训练水平低下,装备水平停留在50年前的部队除了消耗台军本不充足的战争资源储备外,很难指望在战争中有效发挥作用。

尽管如此,但在近几年来,随着台军兵役制度的改革,台湾社会有关教召人员水平低下的抱怨却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教召人员的作战技能保持水平甚至超过了一些台军现役士兵。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教召部队的水平有了多大的长进,而是台军现役部队,特别是其义务兵的训练水平进一步坍塌的反映。

在2000年以前,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台军士兵的服役期限普遍在2年,部分时间段和部分军种则为3年。在2000年以后,台湾当局出于讨好青年民众获得选票以及实施军队改革等诸多因素,开始逐渐缩减义务役士兵的服役时间:2000年将义务役服役时间从2年缩短为1年10个月,2004年缩短到1年8个月,2005年起为1年6个月,2006年为1年4个月……到马英九当局执政前,义务役的役期已经缩短到了1年,而在2013年后,1994年以后出生的役男仅要接受4个月的军事训练,其中仅有2个月在部队服役,2018年台军募兵制改革后,非志愿役而达到役龄的常备役男性更是干脆只要进行4个月的军事训练,无需下部队。相比现役的义务兵,教召回来的老兵竟然能够在训练水平上胜出一筹,也算是台湾义务兵役制的咄咄怪事了。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新时代的“铁甲精兵”

如果按照台军现行的教召制度不变更,2021年以后台军的教召对象就仅限于2013年以后那些在新训中心和部队里待过4个月的所谓”后备军人“,如此一来,台军原本就实力有限的后备部队的质量就会进一步下滑。要改变这种情况,台军就只能从更老的老兵里想办法,通过延长现有教召的年限,将那些服役更早,还经历过1年多义务兵役,战备水平相对较高的退伍兵纳入教召,同时提升教召频率和教召的时间长度,以期在增加后备力量训练规模的同时,尽可能地改善后备兵力的训练情况。

这种所谓的“改革”能起到什么作用,明眼人一看就不容乐观。台军的后备人员素质的整体崩塌早在2013年台军义务役服役时间大幅缩短时就已经注定,不可能通过几天的教召训练得到根本性改观。尽管后备人员的训练量和训练时长都会在这次改革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这种变化更多是呈现在统计数据上。这也是台陆军在近年来建军中除了引进先进装备之外主要的发力之处。

类似的“算账”改革还有最近台军对于部队编制以及统计口径上不断变化,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台军所谓“编现比”的一系列“账上措施”,虽然这对于台军一线作战兵力提升并无益处,却不妨碍其成为台湾当局自夸的所谓“建军成果”,至于台军真正的战斗力能因此有何改善,显然就只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netease 本文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姚文广_NN168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