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觀察者網一週軍評:新時代的“鐵甲精兵”)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週,筆者應邀前往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第78集團軍,參加2020比武競賽先進典型事蹟報告會,並且參觀了78集團軍某合成旅。在這一過程中,筆者對於新時代的中國軍隊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更加體會到“坦克兩項”這一國際軍事比賽項目對於新時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獨特意義;與此同時,在海峽對岸的中國臺灣地區,圍繞如何提升臺灣軍隊所謂的“可用戰力”,上上下下又展開了一輪新的調整。

觀察者網一週軍評:新時代的“鐵甲精兵”

年輕小戰士的作風,與集團軍長對合成作戰的理解,着實讓施佬印象深刻,圖源:北疆衛士號

打造新時代的“鐵甲精兵”

10月15日,陸軍第78集團軍2020比武競賽先進典型事蹟報告會在哈爾濱舉行。事蹟報告會上,陸軍第78集團軍宣佈,給“國際比賽-2020”坦克兩項參賽隊記集體二等功1次,給朱孔浩、黃金英等6名同志分別記二等功1次。在報告會上還有其他的先進典型事蹟內容,但毫無疑問,載譽歸來的解放軍“國際比賽-2020”坦克兩項參賽隊是本次報告會的主角。

觀察者網一週軍評:新時代的“鐵甲精兵”

觀察者網一週軍評:新時代的“鐵甲精兵”

參加報告會的先進個人與先軍個人 圖源:北疆衛士號

有關解放軍在8月23日到9月5日之間在俄羅斯參加“國際比賽-2020”坦克兩項比賽的表現已經不是什麼新聞,解放軍代表隊首場單車賽702車組首次亮相俄羅斯阿拉比諾靶場,勇奪小組第一;半決賽中,克服了參賽坦克故障、乘員賽場暈倒、裁判錯誤判罰等不利因素進入決賽;決賽中又連續9圈領先俄羅斯代表隊衝線,以1小時29分29秒的成績奪得亞軍,特別是在射擊環節上,24發24中,創造了中國隊歷屆參加坦克兩項決賽的最好成績。

筆者應邀參加了這場報告會,也藉此機會更多接觸到了第78集團軍的上上下下,對這支英雄部隊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感觸。

觀察者網一週軍評:新時代的“鐵甲精兵”

一說起坦克兩項比賽,解放軍使用的坦克技術裝備以及解放軍參賽隊的艱苦訓練往往是最經常被提及的。由於今年已經是解放軍代表隊連續第5年使用國產96B型主戰坦克赴俄參加坦克兩項,外界對於96B型坦克已經相當熟悉,無論是升級的1000馬力8V150柴油發動機和綜合液力機械傳動系統,還是進一步升級改進後的上反式炮長瞄準鏡,甚至爲穿越水障所設置的兩側通氣管,在如今看來都不陌生。儘管該型坦克尚未正式定型,但在一般眼光看來,96B型主戰坦克已經是一款完全成熟且相對固定的裝備了。

與此同時,此次解放軍參賽隊從受命組建到完成比賽回國,總共歷時259天,其在國內的訓練過程歷經該部在東北的訓練場地、生產96B型主戰坦克的內蒙古一機集團所在地包頭,以及新疆庫爾勒訓練基地,訓練時間與此前的解放軍代表隊一樣相當持久。也正因此,解放軍的“艱苦訓練”更多被看作長時間、大強度訓練的代名詞。

這兩種觀點都不算錯。本次比賽中,由於新冠疫情影響以及簽證問題,內蒙古一機集團負責賽場裝備保障的相關人員未能獲得入境俄羅斯的許可,本次是解放軍代表隊首次在沒有廠方提供裝備保障的情況下出徵坦克兩項比賽,也是解放軍第一次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對96B坦克進行參賽保障,這其中一方面體現了78集團軍參賽人員在賽前的周密準備,提前派遣技術保障人員前往一機集團學習96B坦克相關的保養維修知識,也體現了96B作爲一款新裝備可靠性不斷提高,其技術保障難度相對下降的趨勢;而解放軍參賽隊在準備比賽的訓練過程中,大量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數千發主炮彈藥的消耗、平均每人每天裝填一噸多彈藥的高強度訓練都是這些年輕士兵的訓練經歷。

觀察者網一週軍評:新時代的“鐵甲精兵”

在庫爾勒勤學苦練 圖源:北疆衛士號

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邰瑩通過對火炮的技術狀況、炮彈的射擊諸元、射手的操作動作、射彈散佈等20餘項數據進行大數據統計,完整繪製曲線訓練態勢圖,全方位跟蹤掌握乘員的訓練情況,不斷提升各種環境條件下實彈射擊精準度;採用與傳統裝備調教截然不同的方式對武器進行校正,從根源上確保了武器在比賽中的高命中率;將比賽中的每一個科目和障礙進行進一步拆分,通過在每個細節動作上進行探索,一點點逼近最佳成績所需要的標準操作……比起單純地練得狠,在整個坦克兩項比賽中,解放軍對於新型號裝備訓練水平的科學組訓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坦克兩項的整體性質多年以來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其主要內容依然是包括各種武器射擊科目,但更加強調坦克的機動性能,通過完成比賽最終的耗時長短來確定成績高低的坦克競速。儘管這一比賽的成績本身並不直接等同於各國軍隊的作戰訓練水平,但坦克兩項成績好的隊伍,無疑代表着比較先進的武器裝備,對本國裝備掌握比較詳盡的裝甲兵以及時刻保障裝備正常的後勤維護力量缺一不可的綜合。

作爲一支在北部戰區擁有多達4個重型合成旅,擁有較多主戰坦克的部隊,78集團軍的決策層也正是出於這個角度的考慮,將坦克兩項不僅看做一次爲國爭光的比賽,更看作一次全面提升部隊作戰訓練能力的機會。通過讓參賽官兵將訓練方法和技能進行傳幫帶,推廣從坦克兩項備賽和訓練中總結出的科學訓練經驗,從而提升各合成旅中擁有高超坦克操作技能的乘員組和有利保障裝備可靠性的維修人員的數量,以便藉此全面提升部隊的戰鬥力。

觀察者網一週軍評:新時代的“鐵甲精兵”

裝3裝4的老裝甲兵,拿到99式已經20年了,該部對於射擊技術的追求令人印象深刻 圖源:軍事報道

96B型主戰坦克也在逐年的比賽中逐漸發展和完善。儘管在外觀上看起來變化不大,但坦克生產廠家在接受部隊的反饋之後,今年又對96B主戰坦克進行了數十項技術改進。從參考99式主戰坦克改裝設置,更加方便車長使用並取得更好射擊成績的高射機槍槍架和光學瞄準具,到爲了加快主炮裝填速度進行修改的圓盤式自動裝彈機選彈裝置,再到爲了進一步在比賽中增強坦克機動性,使用全新材料製造的發動機部件……各項改進也讓96B主戰坦克在比賽中的表現越來越好,以至於參加本屆比賽的白俄羅斯代表隊這樣評價中國的坦克:你們不是坦克,你們是地面飛行的飛機。

!

拼命訓練的年輕士兵、科學組訓的基層軍官以及富於專業主義的集團軍領導層,雖然年齡、知識結構和軍銜各不相同,卻共同構成了當代中國軍人的立體形象。有這樣一支專心鑽研打仗,努力強化部隊實戰化能力的隊伍在,再加上越來越精進的軍工企業和更加先進的國產主戰坦克,我們有理由相信,不僅96B主戰坦克的定型投產和裝備部隊指日可待,下一屆坦克兩項比賽中國隊也能取得不凡的成績,解放軍地面作戰的突擊力量的戰鬥力也會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越練越強,成爲值得信任,能夠保衛國家利益和領土完整的強大作戰力量。

觀察者網一週軍評:新時代的“鐵甲精兵”

從軍長到士兵,“能打仗打勝仗”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多少臺軍纔夠用?

本週,臺灣防務機關此前宣佈的所謂“後備動員制度改革”在臺灣媒體報道下逐漸浮出水面。一方面,臺軍的教召改革新制度將在2022年由現行的2年一訓、一次5至7天,改爲一年一訓、一次14天,從而將訓練量從目前的12萬人增加到26萬,另一方面,臺軍計劃將教召選充年限,從原本的志願役和義務役士兵退伍後8年內延長爲退伍17年內。消息一出,臺灣社會各界對於教召制度改革的批評之聲一片。

觀察者網一週軍評:新時代的“鐵甲精兵”

靠北啦,1450又都免役的凎啦

教召改革迎來批評本身並不意外,在臺軍的兵役體系中,性質上屬於後備部隊徵集制度的“教召”根本的目的是爲臺軍在面臨戰爭時能夠迅速增加軍隊規模,從而增強臺軍整體作戰能力。其平時形態就是所謂的“教召”,將部分後備軍人召回軍營,保持其作戰技能;戰時形態是在全臺召集臺軍後備人員之後,編成多個守備旅。

很自然的,這種和平時期召集人員回軍營、又沒有真正作戰任務的制度在執行起來就會遇到不少的阻力。按照臺軍的制度,被教召人員除非滿足一些特殊條件,否則都不能拒絕參加這類活動,而這些已經退伍多年的臺軍官兵大多早已迴歸臺灣社會,教召無疑會打斷他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節奏,給他們造成不小的影響甚至損失。有臺軍老兵就曾經回憶,兩蔣時期一名衛生排排長因爲教召任務,被迫暫時關掉自己的小診所,造成了至少十萬新臺幣的收入損失。因此無論制度怎麼變化,特別這回還要延長教召人員的時間,等於變相擴大了教召範圍,作爲被教召主體的臺灣民衆自然不可能滿意。

觀察者網一週軍評:新時代的“鐵甲精兵”

雖然臺軍自誇有“百萬退伍兵”,但是能打105榴的退伍兵已經成了“寶貝”

這類教召動員工作的結果,就是爲臺軍提供一批使用退役老舊裝備,但擁有大量普通步兵單位的守備旅部隊。它們的總規模理論上可達到數十甚至上百萬人,在戰時可以集結在臺灣各地,對臺灣各大城市和重要據點進行固守,同時作爲臺軍戰鬥力較強的現役部隊的一種作戰上的補充。

不過這種部隊的作戰能力如何,長期以來一直爲人詬病和懷疑。由於教召軍人大部分時候不看其原來的部隊隸屬,因此教召編成的作戰部隊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加上退役軍人本就在各類作戰內容上生疏,因此這類部隊無論是作戰紀律還是技能都不容樂觀。很多時候”後備軍人把人找齊“,按照編制表組成部隊就已經算是完成任務了,保質保量完成各種作訓科目則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因爲每次教召的時間都很短,大多數的後備軍人都對此抱着”混日子“的態度。

因此,即使一些在臺軍裏相對精銳部隊服役的後備軍人有心強化教召部隊的訓練,多數結果也是無人響應,甚至多次發生因爲教召軍官對後備軍人訓練嚴苛,導致軍官在教召解除後在營區外遭到羣毆的荒謬情況。在這樣劣幣驅逐良幣的大背景和戰爭形態走向高技術的環境下,這類訓練水平低下,裝備水平停留在50年前的部隊除了消耗臺軍本不充足的戰爭資源儲備外,很難指望在戰爭中有效發揮作用。

儘管如此,但在近幾年來,隨着臺軍兵役制度的改革,臺灣社會有關教召人員水平低下的抱怨卻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教召人員的作戰技能保持水平甚至超過了一些臺軍現役士兵。這其中的原因並不是教召部隊的水平有了多大的長進,而是臺軍現役部隊,特別是其義務兵的訓練水平進一步坍塌的反映。

在2000年以前,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的臺軍士兵的服役期限普遍在2年,部分時間段和部分軍種則爲3年。在2000年以後,臺灣當局出於討好青年民衆獲得選票以及實施軍隊改革等諸多因素,開始逐漸縮減義務役士兵的服役時間:2000年將義務役服役時間從2年縮短爲1年10個月,2004年縮短到1年8個月,2005年起爲1年6個月,2006年爲1年4個月……到馬英九當局執政前,義務役的役期已經縮短到了1年,而在2013年後,1994年以後出生的役男僅要接受4個月的軍事訓練,其中僅有2個月在部隊服役,2018年臺軍募兵制改革後,非志願役而達到役齡的常備役男性更是乾脆只要進行4個月的軍事訓練,無需下部隊。相比現役的義務兵,教召回來的老兵竟然能夠在訓練水平上勝出一籌,也算是臺灣義務兵役制的咄咄怪事了。

觀察者網一週軍評:新時代的“鐵甲精兵”

如果按照臺軍現行的教召制度不變更,2021年以後臺軍的教召對象就僅限於2013年以後那些在新訓中心和部隊裏待過4個月的所謂”後備軍人“,如此一來,臺軍原本就實力有限的後備部隊的質量就會進一步下滑。要改變這種情況,臺軍就只能從更老的老兵裏想辦法,通過延長現有教召的年限,將那些服役更早,還經歷過1年多義務兵役,戰備水平相對較高的退伍兵納入教召,同時提升教召頻率和教召的時間長度,以期在增加後備力量訓練規模的同時,儘可能地改善後備兵力的訓練情況。

這種所謂的“改革”能起到什麼作用,明眼人一看就不容樂觀。臺軍的後備人員素質的整體崩塌早在2013年臺軍義務役服役時間大幅縮短時就已經註定,不可能通過幾天的教召訓練得到根本性改觀。儘管後備人員的訓練量和訓練時長都會在這次改革後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這種變化更多是呈現在統計數據上。這也是臺陸軍在近年來建軍中除了引進先進裝備之外主要的發力之處。

類似的“算賬”改革還有最近臺軍對於部隊編制以及統計口徑上不斷變化,想盡一切辦法提升臺軍所謂“編現比”的一系列“賬上措施”,雖然這對於臺軍一線作戰兵力提升並無益處,卻不妨礙其成爲臺灣當局自誇的所謂“建軍成果”,至於臺軍真正的戰鬥力能因此有何改善,顯然就只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netease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姚文廣_NN168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