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这句词,出自于晏殊的《清平乐·红盏小字》。现如今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清平乐》,凭借着其精美的服化道以及新鲜的历史背景,已然成为炙手可热的影视作品。虽然不是正史,但也是遵循着仁宗朝的历史沿革来创作的。

剧中既有前朝的风云莫测,也有后宫的风起云涌。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敢于直言死谏的文官。

(一)、呕心沥血,以言载道

《诗经·小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的皇帝是九五之尊,天下皆为皇家所有。既然是一人主政,就会出现弊端。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坐在那个位置,内心肯定会有所膨胀。而且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有些时候皇帝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他需要有人来节制自己,来时时刻刻的鞭策自己,以免葬送了祖先留下的大好河山。

1. 义正言辞,浩然正气

“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这句话出自于元朝人脱脱,所编纂的《宋史》。在历史上谥号能为“仁”者,少之又少。“克己复礼为仁”,仁宗的仁义,不仅体现在体恤民情、为政以德,更体现在对于大臣们的宽容之上。

电视剧《清平乐》中,就有不少仁宗惨遭谏臣们痛斥的片段。对于这些事情,他知道有些是真的有用,有些是他们妄自揣测。但是不论是哪种,仁宗从来不加以反驳。在仁宗自己看来,这些人不能打压。如果因言获罪,那么之后便无人敢于对自己讲真话,说实话。

在剧中的韩琦、苏舜卿以及欧阳修和范仲淹等人,都是敢于直言不讳的直臣。只要是自己看不惯的,都要说出来。其实,这也与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密不可分。文臣的权力很大,尤其是碰到了赵祯这样的仁义之君。

2. 监察百官,鞭策君王

古代推崇的儒家学说,一贯讲求忠君爱国。这些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自己中了功名。尤其是苏舜卿,本可以承蒙祖先庇荫,但却不屑于如此。偏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走上仕途。他们意气风发,不管是写文还是上奏,都有礼有节。

《宋史》“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武将本来就被打压的无可喘息,如果文臣再没有气节,那么国家体制将无以运行。在剧中的台谏官,往往能够引经据典的长篇大论,而且将皇帝逼的毫无退路可言。

在君主制的时代,这是一个很好的监察制度。如果一昧的放任皇帝,则势必会造成政策的失误。台谏具有驳议权,也能够及时的制止皇帝所犯之错,还能起到监察百官的作用。不论是谁,有一点过失他们都要明察秋毫,如实相报。

(二)、得罪者众,引火烧身

台谏官的权力非常大,是独立于皇权和相权而存在的。在这三者之中,虽然平行,但是台谏的实力可谓是最弱的。

而他们本身又是颇具书生意气,都有那种“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风采。所以,只要是遇到自己看不惯的,都要大胆的说出来。所以在剧中的仁宗,对女儿说是尽管自己有时候会生气,但仍然能够体谅他们。

1. 虽尽本分,因时而异

《清平乐》中不论是皇帝还是其他的朝臣,都将谏官们称之为“火药桶”。而皇帝有时会因此非常苦恼,因为天降灾害,大家就引经据典的说是皇帝在后宫饮酒作乐,缺德行所致。甚至,皇帝连自己的皇后都不能选择。不论做什么事,都有人掣肘。

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好的监察体系。但前提是坐在皇位上的是一位明君,如果是昏庸无道之辈,自然不会愿意听从臣子如此奚落。就像欧阳修每每都是引经据典,长篇大论而且言辞犀利,但是从未见仁宗有丝毫恼怒之意。

就连文天祥,都非常的羡慕当时的环境“康定间,欧阳修以言事出,未几即召以谏院”。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皇帝宽宥。因为生杀大权全部掌握在他一人手中,如若犯了忌讳定当惩罚。可古往今来,又能有哪个皇帝能做到如仁宗般的纳谏如流。

2. 同僚争斗,不死不休

台谏虽然独立在皇权和相权中间,但是还会受到其制约。他不需要听任何人指示,但这也意味着他们没有靠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不仅是文学泰斗,在仕途上更是以敢为人先著称。

别人不敢说的他敢,别人不敢做的他亦敢。以至于在刚刚从南京应天府调任回京时,他便与前来迎接的好友道别。因为,他知道自己在朝中时日不可能太久。因为有太多的人,看不惯他,要给他穿小鞋。

刘娥执政时,范仲淹就因得罪于她而被贬。毕竟,她的见识不够长远。而仁宗亲政,范仲淹担任右谏官,这是名副其实的言官。在仁宗罢黜皇后一事上,范仲淹极力劝阻。因而有了僭越的行为,所以被吕夷简等人抓住把柄,被贬出京。

范仲淹又上《百官图》在朝堂上分析其党羽盘根错节,这却惹怒了吕夷简。率领百官纷纷以罢官威胁仁宗,范希文再次被贬。范仲淹的一生四起四落,就是因为自己太过于直言不讳。因此,得罪了一众朝臣。

吕夷简是丞相,而他不过是一介言官。在丞相没有被废黜以前,他的权力是可以与皇帝平分秋色的。因此,皇帝也不得不为了达到平衡对其退让三分。设立谏官的初衷是很好的,可以节制皇帝的权力,限制百官滥用私权。

而既然做了言官,自然是非常苦的。他们秉持着一身的浩然之气,在尔虞我诈的朝堂上拼死相护自己的观点。为了家国抱负,为了民生疾苦,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

(三)、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君王就好比是伯乐,而谏官们就好似千里马。只有能够碰到赏识他们的人,才能够大展宏图。而且还要有范希文的决心和毅力,故而范仲淹能够名垂青史。他少年时,断齑画粥,借宿于古刹寺庙中。为了能够维持生存,将粥分成几块。

1. 为清官难,为言官更难

在集权统治的时代,很难能够做到权力的约束。当时的环境之下,是本可能起到绝对制约的。尤其是文武百官,为政一方,而天高皇帝远,朝中的言官们自然是鞭长莫及。尽管如此,言官们想要保持自己的本分,首先要做的就是得罪人。

纪晓岚曾说“古往今来,清官凤毛麟角,而贪官如黄河之沙”。归根结底,还是当时体制的错。官官相护,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触及到百姓和朝廷的利益。而言官要做的就是将这种事情,连根拔起。

《清平乐》中,王拱辰和欧阳修等人联名上书导致夏竦被贬谪。而他则利用自己豢养的姬妾,在勾栏里四处为其抹黑。这种手段,不算高明,却也使得其本人十分痛苦。尤其是王拱辰。而且,如果动了别人的蛋糕自然会受到大家的反对。

就像庆历新政时,任用范仲淹企图将冗官一事。尽管仁宗有意改革,但是仅仅实行了五年便结束了。因为被贬黜的官员,除了自己考取功名就是祖上有功。他们的势力盘根错节,根本无法触动。最终,范仲淹再次被贬谪。新政也无疾而终。

2. 双刃之剑,可成大患

宋朝文官的权力和地位太高,如若心思不正之人担任,那么就会变成其打压异己的工具。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仁宗朝中的臣子一样,刚直不阿,直言不讳。如果有人拉拢,或者其自己本身心术不正,那么就会给朝廷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而这个权利,本身也是皇帝赋予的。赵匡胤曾说“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而且还曾表示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即使是得罪了君王,也罪不至死,最多就是被贬出京或成为庶人。

就像北宋末年的高俅、蔡京和童贯等人,对于台谏的利用可谓炉火纯青。“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秦桧长袖善舞,并且非常善于利用台谏来打压异己。《宋史·秦桧传》“不过曰谤讪,曰指斥,曰怨望,曰立党沽名,甚则曰有无君心”。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秦桧收买了许多台谏官员,在岳飞死后,他仍然担心自己地位不保。因此指示李文会、詹大方等言官为朝中与自己铲除了张浚还有许多不忠于自己之人。

结语:

宋朝的言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制皇帝的权力。但他们手中的权柄,也是皇帝赋予的。因此,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制约。当然,在集权时代,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再加上,宋朝对于文官非常重视,所以对他们所说之言如有僭越,也不会太过计较。

参考文献:

《宋史》

电视剧《清平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