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盛極必衰,這句話在唐朝時期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的不懈努力之下,唐朝最終出現了兩個盛世局面,那邊是貞觀之治和永徽盛世,整個國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卻不料在唐玄宗統治時期,由於過度的繁華導致統治階級樂不思蜀,對於國家的治理毫不上心,這也就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安史之亂髮生在公元755年,是由唐朝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一場戰爭,目的是爲了與唐朝爭奪統治權。這場戰爭使得唐朝人口開始大量流失,國力也遭到打擊,對唐朝帶來了極爲嚴重的影響。

在唐太宗和唐高宗統治時期,他們便多次帶領軍隊開闊疆土,先後平定了突厥以及吐谷渾,使得唐朝成爲了一個統治疆域極爲遼闊的國家。與此同時,爲了加強中央政府對邊遠地方的控制,唐玄宗還在邊疆地區設下十個藩鎮,統一由九個節度使管理,這也爲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伏筆。在唐朝統治初年,當時整個國家的軍隊大多集中在京師長安附近,從而好保證唐王朝有足夠的能力保衛皇室的安危。

而唐玄宗設置節度使的這種行爲卻使得地方藩鎮勢力逐漸強大,漸漸有了架空中央的形式。在天寶年間,藩鎮地區的軍隊更是達到了五十萬人之多,而這安祿山一人更是身兼數職,所擁有的軍隊實力是所有藩鎮中最爲強大的。越來越多的權力使他想要追求更高的地位,這也就導致了安史之亂的最終爆發。

根據歷史記載,在公元前755年,身爲節度使的安祿山公然發動軍隊十五萬人打着清君側的藉口在范陽起兵。

只見他坐着華貴的馬車,其部下更是率領着精銳的部隊,所到之地鑼鼓震天。在唐朝皇帝的勵精圖治之下,天下百姓已經很久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起兵的消息傳來,大家都很驚訝,壓根就沒有絲毫抵抗之力。這河北本來就是安祿山所統治的地方,因此叛軍所到之處,那些地方的縣令大多都是開門迎接叛軍的到來,因此他們一行人很快便控制了整個河北地區。也有一些擁護唐朝統治的官員,快馬加鞭逃往京城向唐玄宗報告,但唐玄宗卻認爲這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因此沒有相信。

眼看着安祿山的勢力越發的強大,唐玄宗才相信安祿山確實背叛了他的統治,於是便急忙召見宰相楊國忠前來商量應對的方法。唐玄宗任命安西節度使帶領軍隊防守在洛陽,接着又讓他的第六個兒子爲兵馬大元帥率領軍隊東征。由於唐朝的主力部隊大多都在邊疆地區來不及趕回,因此唐玄宗急忙派遣大臣前往東都洛陽招募軍隊防守,由於太過突然,因此募集到的大多都是市井子弟,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戰鬥經驗,使得軍隊實力遠遠比不上安祿山的軍隊

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唐朝軍隊節節敗退,最終使得安祿山成功攻入洛陽,留守在洛陽一些忠臣不願意投降,因此在俘虜之後被安祿山所殺害。這時退守在潼關的高仙芝等人決定採取防守的方法,再逐步消耗安祿山的力量,卻沒想到唐玄宗聽從了他人的誣告,斬殺了高仙芝,使得唐朝喪失了一員大將。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正式在洛陽登基爲帝,建立了大燕。

眼看着形勢極爲緊急,卻不料叛軍內部發生混亂,史思明被他的兒子所殺害,導致內部離心,多次被唐朝軍隊所打敗。等到唐代宗繼位之後,先後啓用了多位優秀將領,他們正式對叛軍進行了反攻。

與此同時,唐朝軍隊還得到了回訖軍隊的幫助,他們約定唐朝軍隊從正面進攻,而回訖軍則從側面進攻,他們共同攻打叛軍,使得叛軍遭遇了巨大的失敗。在不斷的努力之下,最終覆滅大燕政權,重新維護了唐王朝的統一。但經過安史之亂後也使唐王朝損失慘重,他不僅失去了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權,還使得反正藩鎮情況更加嚴重。而西方的吐魯番更是趁着邊境兵力減少的情況,佔領了隴右,河西走廊地區,使得唐朝的領域被急劇減小。也是從安史之亂開始之後,唐王朝面臨着內憂外患,整個統治岌岌可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