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历史上的大才子都没有一个好的下场,这些人才高八斗文采出众,步入仕途很早,但命运弄人,也许是天妒英才吧?这些才子最终难逃被杀的结局。

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和击鼓骂曹的祢衡,西晋才子加美男的潘安,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以及明末清初的金圣叹等人,这些人无一逃出被杀的厄运。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第一才子解缙的结局也很惨,不过他的死法最独特:被灌醉扔到野地里冻死了。

(解缙)

这就让人疑惑了,解缙因何被醉杀呢?

奇人必有奇事,亲们接着往下看。解缙是明朝第一大才子,比上面提到的那些才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解缙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相传他从小聪慧,3岁识字,5岁过目成行,7岁上《三字经》倒背如流,19岁中进士……

解缙出道很早,随后成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一内阁首辅,想想我19岁时还在读书,人家解缙这年龄早已成了朝中重臣。

朱元璋很欣赏他的才华,史书记载二人朝中为君臣,私下老朱视其为子,解缙备受恩宠。

朱元璋驾崩后,他的儿子朱棣继位,是为明成祖。

在朱棣当政期间,以解缙为首完成了历史上宏篇巨著《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书中为大明、为朱棣歌功颂德极尽能事。

(明成祖朱棣)

讲真解缙这个人在忠心为国这方面没有问题,但他的性格有致命缺陷。史书记载解缙是个大嘴巴,说话考虑不周易得罪人,另外解缙不知为官之道,不知低调做人,和汉初的东方朔有一比。

【(解缙)好臧否,无顾忌】意思是说解缙喜欢捉弄人,说话得罪人,没有任何顾忌。说白了就是自恃才高,傲人傲物。

高调做人的性格会被人记恨,假如得罪一般的臣子还好一点,如果他得罪皇上的儿子会怎样呢?

不用说解缙的好运气用尽了。

话说在明成祖朱棣立储的时候,朱棣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一听这事儿怕惹上麻烦,为了自保一个个低头不语。唯有解缙出风头大声嚷嚷支持立皇上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其实朱棣内心想立二儿子朱高煦为接班人,按道理来说立嫡长子朱高炽是正统,但朱棣考虑到长子外貌长得不好看,加上腿有毛病。

二儿子朱高煦长得相貌堂堂,和自己面貌相仿,并且一直跟在自己身边四处征战,因此朱棣更喜欢老二,倾向二儿子当自己的接班人儿。

“春风不解风情”,解缙极力反对立老二为太子,最后解缙说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朱高炽的儿子叫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宣宗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

还别说朱棣很喜欢这个孙子,经常“好圣孙、好圣孙”挂在嘴边,解缙这句话说到点儿上了,在解缙的劝说下,朱棣这才下决心立长子为接班人,二儿子被封为汉王。如此一来,解缙就得罪了二皇子朱高煦。

老二是个心胸狭窄冷酷无情的人,他恨上了解缙,大家想一想,解缙还有好日子过吗?

从此以后,朱高煦就经常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诬陷、迫害解缙……

时间一长,一千句谎言也就成了真理,慢慢朱棣的心理就起了变化,对解缙起了猜忌之心。

古语有云:“臣被君疑,臣必死”。

永乐8年,灾祸最终降临到了解缙头上。原来这一年解缙进京奏事,恰逢朱棣亲率大军远征漠北,皇帝不在,解缙就去太子府上拜见太子,无非就是叙叙旧。

谁知老二在宫中的耳目众多,就把这事儿密告了老二,朱高煦觉得报复解缙的机会来了,于是在父亲面前借题发挥,说解缙“私见太子结党营私”,“有不臣之心”,想犯上作乱谋反……

(汉王朱高煦)

老皇帝朱棣最怕朝中的重臣和太子结成太子党,加上之前对解缙早有看法,二儿子在旁边煽风点火,于是朱棣勃然大怒下令逮捕了解缙。

解缙被关进大狱以后,朱棣就把这事给忘了,解缙关在监狱里不放也不杀。

转眼五年过去了,监狱清点在押人员呈给皇上过目,朱棣一看解缙在列,感到很惊讶,于是就问监狱官:“解缙还没活着?”

大家来分析分析朱棣这句话,如果朱棣想放解缙就会说“怎么他还被关在监狱?”而不是问“怎么还活着?言外之意就是他早就该死了。

监狱官久在官场混,对皇上的话“心领神会”,回去后将解缙好酒好菜款待了一番,然后趁解缙酒醉之际将他埋入雪堆里活活冻死了,说实话朱棣早就烦死他了,解缙死在了有才太任性上。

文/秉烛读夏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