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人艳羡的王后,如今过着流亡日子,毕生愿望:带国王骨灰回祖国

“要知道,能在困境中保持自强是多么令人崇敬啊!”每个人这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绝境,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随随便便就放弃希望,放弃自我的人。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坚信自己可以挑战不可能,可以突破黑暗,那你才真的可以迎来光明。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过的:“假如我们自己都站不起来了,别人是扶持不了我们多久的。”就算朋友愿意帮助,愿意助力,那也只能是一时的,不可能永远都是有求必应的。假如我们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自强不息的品质,那就会迷失自我,变得随波逐流。

伊朗的三位王后

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有过三任王后,和第一位王后是政治婚姻,娶的是埃及公主,18岁的埃及公主法丝亚为了政治联姻,千里迢迢来到伊朗嫁给一位完全不认识的男人,因为语言不通,所以不受大家喜爱,结婚三年,生下一个女儿,因为不是王室继承人,所以在伊朗地位逐渐下降,再加上这段婚姻不是公主自愿所为,最终双方结束了六年的婚姻。

第二任王后是贵族出身的索拉娅,这段婚姻在爱情的基础上结合的,巴列维婚后摇身一变成为暖男,带着索拉娅满世界撒狗粮,好景不长,婚后几年,索拉娅一直未有身孕,这急坏了太后,求医无果,最后诊断为不孕,最终两人的婚姻以没有继承人而结束。第三任王后,就是法拉赫·狄巴。

法拉赫的前半生

法拉赫·巴列维,婚前名字为法拉赫·狄巴,是伊朗末代的王后,1938年10月14日出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贵族世家,是家中独生女儿,含着金汤匙长大的法拉赫,从小便端庄秀气,美艳动人,身上充满了贵族气息。

1957年,法拉赫前往法国巴黎留学遇到了伊朗的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两人相差整整19岁,巴列维对法拉赫一见钟情,为了赢得美人心,巴列维可谓是开启“霸道总裁”的模式,疯狂的为法拉赫购买各种各样的高级珠宝。终于,巴列维抱得美人归,两人在巴黎相识,相知,相爱。

1959年法拉赫回国,于12月和巴列维举行婚礼,成为了伊朗国王的第三代王后。婚礼上,法拉赫佩戴的是钻石王冠,上面的粉钻石是世界上最大的粉钻之一。后来法拉赫王后想要一顶能够搭配衣服的王冠,巴列维就命纽约珠宝商为小娇妻打造了另一款王冠,这也是王后法拉赫最喜爱的王冠。

法拉赫不负众望,先后为巴列维国王生下了两儿两女,在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国家,法拉赫无疑是大功臣,巴列维专门找人设计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名贵珠宝首饰,其中一条项链镶嵌着180克拉的祖母绿宝石。这也奠定了法拉赫在伊朗王室中的地位,母凭子贵,巴列维国王对法拉赫宠爱有加。

法拉赫不仅是个贤妻良母,还是一位女强人,她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先后掌管过各种部门,为国民做过很多善事。法拉赫性格和善,心系国民,被称作“世界最美王后”。在1967年10月26日,法拉赫被加冕为王后,并封其为摄政王,一旦国王驾崩,王储未成年时,王后便可代其行使权利,直至王储成年。这也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加冕权利的王后。

法拉赫的后半生

对法拉赫来说,幸福来的突然,离去的也突然。1979年1月16日,革命爆发,王权被推翻,历年54年的巴列维王朝被彻底瓦解。巴列维带着一家人流亡至国外,1980年7月,巴列维国王因病去世,法拉赫孤自一人带着子女流亡到美国,可即便是长期的颠沛流离,法拉赫依然能保持王后的气度,但凡出现在人前,她永远保持着优雅知性。

1985年,孩子们都长大后,法拉赫独自一人前往巴黎定居,因为那是她与巴列赫初次相遇的地方。原本以为日子安定下来了,谁知道,法拉赫的小女儿莱拉患上了失眠症,长期用安眠药度日,后来在伦敦的一个旅馆里服用了过量的安眠药自杀身亡了,晚年丧女使法拉赫受到沉痛的打击。

日子总要过下去,为了缓解手头拮据的状态,法拉赫开始撰写一部令人深思的传记作品,这本书为法拉赫带来了不低于15万美元的酬劳。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靠自己赚的钱,拿到支票后,还特意拍照留念。

法拉赫的次子阿里·礼萨·巴列维开枪自杀,再次痛失爱子的法拉赫没有被悲伤击倒,而是勇敢的面对生活。晚年的法拉赫只有一个念头,能够有朝一日把巴列维国王的骨灰送回家乡。

虽然没有了王后的头衔,但法拉赫仍然用自己的影响力做着慈善和文化事业,还多次出席国际皇室活动。

都说性格决定一切,巴列维的三位王后的经历就完全证实了,第一代王后独立勇敢,离婚后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第二任王后胆怯懦弱,孤苦伶仃,最后郁郁而终。而第三人王后法拉赫坚强勇敢,即使失去了庇护也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法拉赫为了生存,卖过首饰,写过书,借过钱等等,日子一度的过不下去,曾万人艳羡的王后,如今却过着凄惨的流亡生活,实在让人痛惜,可她坚强的性格却决定着她的命运,没有被困境打败,没有轻易放弃自己,运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来翻盘,用自己的毅力来书写人生。也正是法拉赫的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个性才能在后半生不靠任何人把自己活的光彩万丈。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为自己而活的女人,才是最后的赢家。

文/南宫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