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熱搜不斷背後,一檔屬於Z世代的音樂節目憑什麼成爲各類流行話題的製造機?

文 | 黎河

那些年,沒有互聯網和社交平臺,也沒有電腦和智能手機,很多人家聽廣播電臺的日子比比皆是;聽電臺是一種情懷,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獲取與構建音樂記憶的重要途徑。

互聯網時代的音樂陪伴,Z世代們還能選擇什麼?

即將接近280期,《見面吧!電臺》在把好音樂帶給用戶的同時,也實現了長久陪伴的承諾,真正成了一個巨大的音樂娛樂話題資源庫。如果說,童年的音樂電臺是連接年輕人與新鮮音樂的重要紐帶;那麼現在的“電臺”則是在一系列音樂、故事和遊戲的交叉中與互聯網時代的觀衆建立起新的關係。有網友表示,這檔節目幫助他們彌補了遺憾,即使因爲疫情原因不能到現場,但也能讓粉絲與音樂人進行線上直播互動。

網絡版《康熙來了》,

音樂節目還能看脫口秀?

“還在和過去的自己battle,目前沒有贏,但已經勝利在望。”Yamy郭穎的解約事件發生後不久,話題#yamy再發聲#登上微博熱搜,許多網友看到一段截選自QQ音樂《見面吧!電臺》,只有17秒的片段。主持人一句簡單真誠的關心,音樂人一句肯定堅韌的回答,再加上電臺底下帶着口罩抹淚揮手的鼓勵……這個短短的視頻爲社交輿論場提供了能量巨大的討論。

但這僅僅是話題藏寶箱裏飛出的一隻蝴蝶而已。《見面吧!電臺》今年在微博上貢獻了許多熱搜,包括#yamy再發聲##綜藝裏笑點十足的翻車現場##連淮偉新歌舞蹈版視頻#等,節目被微博熱搜抓取數十次,幾乎每週都有新鮮有趣的話題誕生,它們當中既有娛樂時事熱點,又有帶來放鬆效果的笑點,還有全新視聽體驗的爽點——媒體在這裏挖掘藝人各種瞬間,作爲熱搜素材獲取流量。

加上以往節目帶來的話題,無數個熱搜讓電臺一方面成爲娛樂圈各類現象的縮影,一方面又從熱點中找到話題與嘉賓們進行及時的回應。在綜藝節目大片化的當下,這種快速、真實又持續的回應,正在爲音樂圈與更大範圍的社交娛樂圈互動提供渠道。

有網友評論,“好像網絡時代的《康熙來了》!”源源不斷的話題製造機,既讓粉絲在這裏尋找藝人們的人生碎片拼圖,進行着UGC內容的再生產,也讓藝人們能夠從話題的多次發酵中獲得更多關注,從而讓音樂實現真正的傳播。

爲什麼會產生這種效果?很大的原因在於節目無劇本無人設,在意料之外誕生話題,讓故事自然發生。“《見面吧!電臺》的節目形式的觀感很舒服,唱唱歌,聊聊天,和粉絲互動一下,看起來也比較輕鬆。”而這種接地氣的社交屬性,也成爲節目的底層邏輯,真實、真情和流行,這檔節目不僅成爲娛樂圈話題的藏寶箱,也成爲聽衆情緒和故事的出口。在豆瓣客戶端,網友表示,忙碌一天過後用這樣溫暖的節目卸下疲憊,感覺真好。

對《見面吧!電臺》來說,實際上開啓的是一種對音樂本身予以足夠尊重和平視的模式:讓更多值得被發現的音樂走進電臺,走上熱搜,也走近聽衆。通過電臺見面訪談的方式挖掘了音樂背後的故事和話題,再通過互聯網視頻、音樂平臺以及社交平臺熱搜讓歌曲進一步落地——至此,一個新音樂宣發的生態鏈被綴連了起來。

不間斷音樂聚會玩起來,

這裏沒有陌生人

幾百期節目、近千名嘉賓,《見面吧!電臺》帶着流行、說唱、民謠、R&B等不同風格類型走進了電臺中,正是這種多樣性爲當前文娛市場不斷輸出更臻成熟、健康的流行文化的同時,也在打開更多關於音樂人的可能。張哲瀚在節目中分享到,自己在說唱、電子和搖滾等層面都進行了嘗試。“我很喜歡現場,一旦鼓手、樂手跟着你一起動,腎上腺素就會激增。”

即使在同一個舞臺上,也可能出現完全不一樣的風格碰撞,比如王菊憑藉新曲《ROLLER COASTER》Live舞臺,一展歐美嗓音slay全場後,我們又流連在宋秉洋和任賢齊帶來的吉他彈唱《心太軟》《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浪花一朵朵》回憶殺中,還未等青春的柔光散去,周覓和孟佳聯繫互懟,又二倍速翻跳《無價之姐》,引得現場笑聲不斷。

相較於傳統音樂節目十足的競技感和表演性,《見面吧!電臺》則將音樂人們真實、碎片化、甚者稍顯粗礪的生活狀態直接呈現出來,這裏更像一場家庭聚會,好友三三兩兩,沒有音樂的界限,只有靈魂的相觸。

除了上面提到的每期節目中對熱點新聞的實時回應,還包括根據話題與現場粉絲進行遊戲互動,樂評人點評、電臺公開課等都在不斷升級變遷,直到現在的音樂live舞臺,讓這裏變成一個組合式玩法的音樂空間,也成爲娛樂圈新熱點的首發地。

當舞臺與電臺融合在一起,我們看到原本那些遙遠、陌生,甚至有點冷酷的音樂人,也會爲了創作瑣事煩惱,也會與隊友朋友溫情互動。他們與屏幕前、赫茲外的我們真的“見面”了,親近與陪伴將距離與差異祛除,取而代之的是共同聽音樂、聊音樂、玩音樂的在場感和參與感。一段表演、一個電話、一次遊戲,在見面的不知不覺間,這檔節目也將快樂和溫暖輸送給每一位用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藝人大部分是全開麥live,全開麥的意思是音樂只放伴奏,麥克風全部打開。對於這檔以“見面”互動爲核心的節目來說,一方面,這種選擇從技術上來說意味着巨大的挑戰,直播且場地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從未打磨過自己的聲音,貿然登臺全開麥,那結果必然是留下音樂車禍現場。尤其是一些唱跳形式的快歌,相當考驗歌手的氣息控制,肺活量和呼吸節奏。

另一方面,音樂live更像是一個精神符號,表明這些音樂人敢於表現自我真實的狀態,也只有這樣真誠直接,甚至略帶噪點的聲音,才足夠動人。全新的“音樂live舞臺”更營造了現場感和對話感,彷彿是朋友圍爐而坐,即興而唱歌,讓大家能夠一會聊一會唱,音樂純粹的光芒讓這檔節目即使身處流行之中,但又無時無刻不在彰顯着自身的態度和價值。

要多樣的互動,

更要長久的陪伴

長期以來,音樂節目對於新歌的推廣缺乏延續性,打歌綜藝在這兩年雖然此起伏彼,但大多沒有堅持下去。音樂行業在從傳統唱片業轉向互聯網業態的過程中,也不可能總是消費電視時代存量的版權音樂,或者任由單調無趣的歌曲霸屏洗腦。

如何積極用互動思考增量的問題?《見面吧!電臺》一方面精準地抓住了“聲音”作爲一種最具流動性和伴隨感媒介的特質,把音樂和故事做到極致,讓粉絲和用戶的最大程度感到“陪伴”帶來的滿足;另一方面又洞察到互聯網時代所需的娛樂精神,在#粉絲沙雕喊話##明星採訪中的虎狼之詞#等話題中助推音樂和音樂人的出圈。在挖掘故事,回應熱點中,他們有機會唱自己的歌曲與情感,聽衆也進一步瞭解有關音樂背後的故事。

這是《見面吧!電臺》的真正價值:因爲它呈現了音樂更完整的形態,讓每一首歌不僅僅是聽過一遍那麼簡單,而是發自內心地去感受音樂背後生命的力量——這個過程長期來說也能夠整體性提升大衆的音樂審美。

從最初的線上爲音樂助力,到切實落地與用戶深度互動,《見面吧!電臺》幫助實現了許多音樂人渴望被聽見、被看見的願望,也將發散出更自覺的,讓人主動去理解不同音樂、感受不同人生的社會內涵。

對用戶和粉絲來說,每一期由各種主題串聯起的音樂和人物有利於他們更省心地接觸到自己想了解到的音樂;從音樂人的角度出發,《見面吧!電臺》這樣極具即時互動的平臺不僅帶給他們發佈新歌的渠道,還通過對熱搜話題的回應形成一個提升音樂聲量的良性生態。

而從QQ音樂平臺的角度看,有關“音樂”的版圖也越來越大。基於年輕用戶需求的洞察與引領,平臺也通過《見面吧!電臺》這樣的節目尊重個性化表達,加強創新力度,直擊更多音樂鏈條中的空白點。隨着Z世代的規模擴大與審美成長,光成爲一個音樂內容提供商是遠遠不夠的,能夠讓更多年輕用戶尋求到話題討論、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似乎纔是音樂平臺未來應該去開拓的。而我們看到,QQ音樂正是這種先行者。

打造新歌宣發生態,而且長達幾年持續的互動,也讓優質音樂得以規模化地被看見。正如有網友也見證了這樣的變化和堅持:“是這個節目三季的觀衆,每年都在升級,每年都是熟悉的雪花,希望節目可以一直做,可以一直陪伴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