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中國海軍航母的研發建造突飛猛進,從引進改裝的“遼寧”號,到自主研發建造的“山東”號,再到即將下水的003型航母。可以說,我國在常規動力航母研發領域已經躋身世界一流水平。於是乎,很多軍迷紛紛呼籲,是時候該建造國產核動力航母了。儘管關於國產核動力航母的相關消息不絕於耳,但至今沒有得到官方認證。事實上,我國在研發核動力航母方面還存在很多技術短板,即便我們已經掌握了核潛艇的核心技術,但建造核動力航母的難度和技術門檻,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首先從發展歷史來看,全球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在1960年下水。如今,60年過去了,真正能夠獨立研發建造核動力航母的國家依然只有兩個,除了美國之外,就只有法國了。當然,法國的核動力航母“戴高樂”號其實在設計上有很大的缺陷。特別是在關鍵的核反應堆方面,法國人在資金和技術上都實力不足,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直接將“凱旋”級戰略核潛艇的兩臺K-15壓水堆搬到了航母上。要知道,這款反應堆是用來驅動萬噸級潛艇的,而“戴高樂”號航母的噸位達到了4萬多噸。如此低配,也讓“戴高樂”號航母航速只能達到27節,成爲全球速度最慢的航母,戰力性能大打折扣。

其實,類似法國人在覈反應堆上的煩惱,中國、俄羅斯、英國等掌握核潛艇技術的國家都有。特別是對中國來說,如果目前倉促上馬核動力航母的話,在大型艦用核反應堆尚且沒有問世的前提下,就只能使用093/094核潛艇的反應堆。爲了避免重蹈“戴高樂”號航母的覆轍,一次性需要安裝十多臺才能滿足動力需求,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此外,核動力航母的很多關鍵單元都需要核心技術支持,特別是在很多精工材料領域,由於歐美國家的技術壟斷,我國科研人員需要進行無數次探索攻關,才能一步步喫透掌握,這需要一個非常漫長且循序漸進的過程。

除了技術環節的高門檻之外,核動力航母的成本門檻同樣令人咋舌。以目前全球數量最多的“尼米茲” 級航母來說,儘管它已經服役數十年,但造價依然超過70億美元。與其相比,美國海軍新一代核動力航母“福特”級由於使用了更多的前沿技術,造價更是水漲船高,早已超過了130億美元。要知道,美國海軍之所以能夠長期穩居世界第一海軍寶座,就是因爲同時可以出動多個航母戰鬥羣。這也意味着,如果我們要建造核動力航母,僅僅造一艘根本起不到關鍵性作用,而數艘航母問世,其造價成本以及相關配套的航母戰鬥羣費用,將是一個難以想象的天文數字。

正是因爲這個難以逾越的成本門檻,在航母研發上同樣深有心得的戰鬥民族始終沒有圓夢核動力航母。早在蘇聯時代,“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就嘗試安裝了動力強勁的KH-3-43型反應堆,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海軍最新一代“北風之神”核潛艇配備了更爲強大的OK-650型壓水反應堆,可以說,技術方面已經達到了核動力航母的標準。然而,俄製核動力航母卻始終沒有問世,根本原因還是一個字:窮。

對於我國來說,打造一支“深藍海軍”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無論是在技術還是資金方面,我們都在按照循序漸進的發展路線持續推進。正視難度卻不懼挑戰,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態度,國產航母研發計劃才能捷報頻傳。相信隨着我們繼續努力前行,國產核動力航母問世之期也真得不會遙遠了。(舍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