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不见不散~

“己亥岁末,庚子年初,荆楚大疫,染者数万,八方驰援,封城数地,设隘郡县,商业不彰,众愕然,皆闭户,举国防。”

从年初的春节到国庆中秋,历经八个月余,从一片沉寂到万物复苏,武汉方舱医院变回体育馆,黄鹤楼开放夜间体验,犹如沧海桑田的变迁。

没有亲身经历过这场特殊战役的人们,无从了解真实战役现场的万分之一。

所幸,电视剧《在一起》帮我们还原。

抗疫时代报告剧,全明星阵容出演。开播至今,微博话题浏览量近16亿,豆瓣4万多人评价,从8.4到8.9,口碑持续上升,广受好评,稳居今年国产剧前三。

八个多月间,出现过不少抗疫影视作品,为什么只有《在一起》拥有如此之高的口碑?

众多的网友评论中,“真实“二字频频出现。

对于抗疫

最好的纪念就是真实还原

《在一起》没有对这场特殊战疫的残酷与真实加以多少粉饰。

开篇,2019年12月底,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还在休假的张老院长和ICU陆主任被谭院长紧急召回:出事了。

一场影响空前巨大的病毒悄无声息地来临。

为了方便工作,许多医护人员,毅然决定剪了短发。

那时候的医院有多可怕?

刚刚来到武汉支援的上海专家黎主任,面对的情形足以说明:

病房中到处都是血,一具刚刚过世的尸体,停在抢救室中央,和那些正在被抢救的肺炎患者并排放着,没有家属,也没有医护能腾出手来把他装进裹尸袋移走。

走廊里,患者的衣服晾满了天花板,一侧全部是被装在裹尸袋里的尸体,单一个镜头里就有6具。

一个个细节,还原出那个时候的危难,残酷之下的恐慌,焦灼。

抗疫纪实文学《呼吸在一米之外》中,一位医生亲笔记录了当时被迫处理尸体的情况:

我做医生6年了,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处理尸体这件事需要医生来干。

他在支援前线的一天内,学到了一项以为永远不会知道的“感悟”——原来,刚死去的尸体会异常沉重,靠两位壮实的男医生,根本抬不动。

这场瘟疫,让他们上一秒还在抢救的病人,下一秒就会脉搏消失,瞬间死去。

这场瘟疫,让科室里的女医生第一次遇到了死亡患者,而且还需要亲自处理尸体。

这些真实的细节,不仅仅还原了事件的真实,更让我们感受到平凡人内心最真实的惊涛骇浪。正是这样的高度还原,才让人感受到切身的揪心。

《在一起》的十个单元故事皆为真实故事改编,处于疫情风暴之中的人都有其原型人物。

张嘉益饰演的被紧急召回的张老院长,原型是武汉金银谭医院院长“人民英雄”张定宇。身患渐冻症的他,双腿日渐萎缩,但在疫情爆发后,却始终坚守在第一线组织抗疫。

周一围饰演的谭院长,原型是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疫情期间不幸感染,既是医生、专家,也是重症病人、药物受试者……然而在治愈并按规定隔离14天后,他又回到了抗疫一线。

在与死神的对抗中,他们冲在最前方,与患者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生死连接。

对于病人

最好的治疗是关怀

剧中朱亚文饰演的黎主任,其原型为上海第一位支援武汉的专家钟鸣,他对护士小周说:

对于病人,最好的治疗是关怀。铁石心肠的人,是干不了我们这行的。

ICU主任陆医生也对患者坦诚说,她只能帮助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最好的药,是白细胞。

但是“不用担心,我们医生护士都跟你一边的”。

影视之外,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位魏医生用他特殊的方式,与患者沟通,他的故事由其本人亲笔记述,收录在了抗疫纪实文学《呼吸在一米之外》中。

接诊当地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人,魏医生的内心也忐忑不安,但他选择跟患者“在一起”。

因为穿着防护服彼此都看不出样子,医护人员会在各自的防护服上做标记。我在胸口左边写了自己的名字,又画上一颗红色的爱心,右边写了一句对老万说的话:别怕,我跟你在一起。

——《呼吸在一米之外》

图/《呼吸在一米之外》,穿着全套防护服的魏医生

魏医生是老万被确诊以来,跟他说话离得最近的人。老万没法跟别人接触,别人也不敢跟他接触,这是非常真实的“被隔离”,仿若被关进笼子,非常孤独。

魏医生坦率地告诉老万:

对于这个疾病,你比我了解得多,你是我的第一例。说实话,现在我没有什么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请你理解,但是也请你相信我,我会和你一起面对它,好吗?

疫情防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像老万这样的确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对这些被隔离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其实是“希望”。老万甚至请求试未知的治疗方案。

钟南山院士说医者初心,“健康所系,性命所托”。在危机面前,医护人员们选择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做每个医患的守护神。但其实他们也只是一个个穿白大褂的普通人。

图/《呼吸在一米之外》,老万写给魏医生的感谢信

大年初一,老万的哥哥给魏医生送来了饺子,表达谢意:

您辛苦了。我弟打电话都说了,我知道您很勇敢,但是您也要保护好自己。今天是大年初一,我给您拜个年吧。

说完深深鞠了一躬。

那一刻,我真的差点绷不住。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和病人之间其实是互相支撑的。

我一直把自己想象成战士,在战场上坚决不能退缩,不能有任何思想波动。但其实我也清楚,自己就是个穿着白大褂的普通人。

从1月15日开始一直到现在,没有昼夜、不知阴晴、连续不断地工作,听见老万哥哥那句话的时候,我特别想家,想往家打个电话。

我想告诉老万,也告诉那一晚的自己:别怕,有很多人跟我们在一起。

——《呼吸在一米之外》

在这样的特殊时刻,医生与患者在一起,全国与武汉在一起。当一座城市陷入危难,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我们这样,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汇聚在一起。

如同钟南山院士所说:“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国人,什么都压不倒!”

对于危难

恐惧是人性,勇敢是人格

在动辄关乎生死的疫情面前,恐惧是人性,勇敢是人格。逃避是本能,留下是选择。

“你怕吗?”不少医生都被问过这个问题,可是哪个普通人不怕?

倪妮饰演的小护士平小安,想临阵脱逃。她受不了病人不断死在病床上,同事不断倒下,而自己的防护设备又远远不足。

她也是人,也有父母家人需要照顾,没办法去直面疫情的恐怖与死亡。

她就是疫情中每个人的真实缩影,会害怕、会哭泣、会退缩。

邓伦饰演误入武汉的大连小伙宋小强也怕过,第一次进病房都是小心地贴着墙挪进去的,碰到患者盒饭里的水担心被感染,当一嘴鲜血喷在他身上的时候,他也还是崩溃了,想逃。

我必须承认,我不是勇士,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惧,除了恐惧还是恐惧。我觉得每一寸空气里都充满了病毒,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能活着出去。

这大概是当时每一位在武汉的人的心理。

《呼吸在一米之外》中的武汉青年羊驼,在封城两天后,深夜偷偷离开家人,骑共享单车来回32公里给朋友送去物资。

骑行在空旷的马路上,有辆电动车贴着他肘尖掠过,暴露在外的皮肤感受到陌生人带来的气流,他屏住呼吸,直到彻底看不见那个人才大口呼气。

这件事使我惊魂未定,越骑越靠里,不停回头张望,我意识到我在想什么:我在恐惧人,同时又渴望看见人。 在这个城市,人就是这样开始害怕自己的同类的。

——《呼吸在一米之外》

图/《呼吸在一米之外》,羊驼骑行路上

但恐惧过后,他们也选择了义无反顾的坚守。

护士平小安,在平复了情绪之后,依然顶着压力冲到一线。

大连小伙逐渐被周围人感染:警察大哥的默默坚守,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医护人员的舍生忘死,这些力量重新给了他直面病毒的勇气,继续在医院工作,守护医护人员。

武汉青年羊驼化身志愿者,选择继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给流浪汉送口罩、给感染的老人联系制氧机、给报道真相的记者联系住处。

因为武汉“是吾乡”。

除了医生与武汉市民,《呼吸在一米之外》中还记录了疫情中鲜少被关注的人物。紧急寻找隔离病人的警察,为了让儿女放心去做检验的老人,难以就医的非新冠肺炎患者,在乡下小镇无法拿到药的抑郁症女孩......

不管是《在一起》还是《呼吸在一米之外》,我们看到的不止是别人的人生,也是自己的历史。

苦难之中,我们都是朝着希望挣扎前行的人。我们经历了不幸,也见证了不幸中守护我们的英雄;我们身处过危难,也感受到危难中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历史不该被遗忘,对这个极端时期带给我们生活上的改变,所激发的对生活、对人的感受与反思,也不该被遗忘。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如同书中所写,或许这些记忆,是注定不久后会被遗忘的至深恐惧,会被用来自嘲,会被忘记,所以也就不会有人知道自己多么幸运。

但总有人会选择铭记。不该忘记。不要忘记。永远铭记。

14段私人记忆,还原大危机时期平凡人的悲喜。联系了超700位一线医生、警察、病患者与普通读者,共同亲笔记录,致力于捕捉真实好故事的“天才捕手计划”全新纪实力作《呼吸在一米之外》。

#留言有礼# 在留言中分享你印象中最深刻的抗疫故事,小编会在留言中选择5人,赠送由博集天卷提供的好书《呼吸在一米之外》1本。

▽ 更多推荐阅读 ▽

巩俐:丑陋的胜利

被藏20年的偷拍照曝光:那一年,周迅还没红,高圆圆没结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