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将秦基伟与上甘岭之战(四)

第一军情作者 吴东峰

提要: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的“弹药量”,遇上了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的“添油”战法。上甘岭之战看谁打得精?

目前五圣山前沿537.7高地的战斗进到一个极其复杂艰难的情况:这样伤亡大,战斗不能迅速的结束,而敌人的力量并不大,我们的后续力量即将发生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手段和方针必须明确。越在困难的时候,越要求各级指挥员想办法、出主意,吸收下面的意见,但问题恰恰不是这样,而是提出了许多的问号和怀疑,在战术思想上有分岐……..

——秦基伟1952年10月14日日记

添油战术就是往火炉里一点一点添油,添一点,就被烧一点,你添的越多,就被烧得越多。

“添油”战术历来为兵家之大忌,但15军军长秦基伟却在上甘岭战役中成功地运用这一战法。秦基伟认为,要打好上甘岭坑道作战,关键在于要保持坑道内的有生力量。如此,就必须不断地利用坑道反击地面上敌人的进攻,而当我受到损失时,又能源源不断地向坑道输送和增援兵力。

1952年10月20日,秦基伟召集军领导紧急会议,主题就是专门研究“如何解决当前困难,保证45师打好仗?”

经过研究,秦基伟最后拍板决定:一、由军直抽出人员补充前线的战斗部队;二、对全军部署作了重新调整,让担任防御的部队和担任反击的部队专门化;二、集中精力,集中兵力,一切为打好这一仗而奋斗.......

秦基伟分析说:“兵力机动在战争中,尤其是防御作战中是很重要的一步。你得看准了再用兵力,这一点算是上甘岭制胜的一个法宝。打仗没有后劲不行,作为战役来讲尤其要有后劲。”

坚守坑道口的八连炊事班战士

15军参谋长张蕴钰认为,这次会议对保证上甘岭战斗的胜利至关重要,是上甘岭战斗由被动转为主动的一个转折。根据秦基伟军长的指示,15军军机关和军直属队抽调了1200多战士,为45师补充了13个连队。张蕴钰晚年曾对笔者说,把军部的警卫连都拉上去“添油”了,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魄力啊!

时任15军政治部主任车敏瞧回忆,秦基伟军长看得更远,记得他在会上还说:“这个反击作战的成功或失利,不仅关系15军和全兵团,而且对整个朝鲜战局影响更大。刘少奇同志作报告时专门提到,志愿军在朝鲜一年多的积极防御作战,打破了历史上‘没有打不破的防线’的军事论点。今天,志愿军的防御是打不破的.中央负责同志这种估计和勉励,给我们增加了力量。我们必须以实际的胜利战斗,巩固好我们钢铁般的阵地,给克拉克一个迎头一棒。”

车敏瞧回忆,上甘岭之战爆发后,秦基伟就及时指示军政治部,把基层干部分三批:一批在阵地上;一批在师、团待命;一批留在军里集训,保留一批战斗骨干,训练一批战斗骨干,准备随时“添油”,以应付日后旷日持久的大战。

车敏瞧

秦基伟很满意车敏瞧的安排。他说:“打仗是要死人的。特别是基层干部伤亡大。打起仗来,战士要靠干部带。从这个意义上讲,打仗也就是打干部。这场战斗会越打越大。要交代下边,连队不能打光了,要注意留‘种子’。要及时把那些战斗骨干提起来。我们的武器装备虽然不如敌人。但我们的优势是士气很高,我们的战士们懂得为谁当兵打仗。”

秦基伟还指示政治部要大力开展杀敌立功运动。政治部的《战场报》,要及时宣扬英雄事迹。他说:“你们印的‘参考消息’,可以发到师,有的还可以发给团长、团政委们。让大家看看美联社都在鼓吹些什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武器装备的“添油”同样至关重要。当秦基伟命令军司令部要加强45师炮火支援时,参谋长张蕴钰提出:运送炮弹困难很大!秦基伟当场在军作战会议上,命令29师:“你们抽出3个营,由师政委王新带队运送炮弹,军部干部战士、文工团的男女演员,全部参加。”

坑道的后勤供应问题,是当时遇到的新课题。为了解决坑道严重缺粮、断水的情况,后勤部门绞尽脑汁,采取“接力运输”和“匍匐前进”等手段,把所需要的物资送往坑道。

军后勤部长尤继贤向秦基伟提到,后勤部门官兵为了向上甘岭“添油“物资,有时伤亡比作战部队还高时,秦基伟动情地对尤继贤说:“打罢上甘岭,我们要给后勤记头功!”

官兵通过攀岩的方式完成增援和物资补给

有一次,从上甘岭下来的干部向秦基伟汇报坚守坑道的官兵情况:数日吃不到水,吃不上饭,得不到主力的支援,独立坚守阵地。秦基伟十分感动,立即把放在行军床下的那筐苹果拉出来,叫司令部的同志送到阵地上去。警卫员说:“首长,这苹果又大又红,肯定甜,拿几个下来你留着吃吧!”秦基伟摆摆手:“一个也不要动,到了坑道里,就是救命果啊!”

时任15军司令部参谋桑传宝回忆,那些日子,秦基伟口述,叫他写了好几张挂条,放到送苹果的筐子里,大意如下:

坚守在五圣山上的英雄们,我衷心感谢你们的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在半月的苦战中获得歼敌1.2万的辉煌胜利.为全军争光为烈士们复仇,继续战斗下去,再接再厉将进攻的敌人全部歼灭在我们钢铁阵地上,不恢复全部阵地,不停止战斗!

我没有别的东西,只将我私人所买的水果、糖、罐头、梨全部送给最前沿坚守坑道及连续反击敌人的最可爱的人.希望你们收到这些礼物后,更加顽强的战斗,争取早日恢复全部阵地。

桑传宝回忆说,从此,凡是慰问团送来的东西和军长自己花津贴买的东西,他都要积攒起来,都装在篓子里。秦军长都一一郑重地在写好的挂条上签上名,派人送到前线去。其他军领导也纷纷这样做。

时任45师宣传科长李明天回忆说,电影《上甘岭》中“一个苹果”的故事,并非虚构。不过,他一直坚持认为,坚守坑道的官兵在路上拣到的那个苹果,就是秦基伟军长送的那筐苹果里漏出来的。李明天说:“因为那时前线送去的水果大部分是萝卜,很少有见到苹果。不是秦军长那筐苹果,那又从哪儿来的苹果呢?”

顽强战斗与生存

在秦基伟号召下,15军在紧张战斗中,展开研究战术、战法的活动:突击队研究在敌火下如何运动;运输部队研究如何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坚守分队研究如何用“小兵群”和“添油”战法,对付敌人的大集群冲击;暂时转入坑道的部队,研究如何配合突击队反击……

在上甘岭战役中,29师部队以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精神,配合兄弟部队共同作战。根据兵力部署要求,29师以一个团配属44师,坚守在西方山;以2个团配合45师、后又配合31师战斗在上甘岭。战役处于最艰苦的阶段,29师把上万斤的萝卜,西红柿送到45师;在大反击前,师政委王新亲自率领2个营,把几万发炮弹和手榴弹送上五圣山,他说:“在战斗中,只要上级一个命令,没有说的,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战斗!”

秦基伟甚至把自己的警卫也送上上甘岭“添油”了。

“这是上甘岭战斗的关键时刻的一条大新闻!”时任15军《战场报》记者的李天恩回忆说,“我们真没有想到军长会下这么大的决心,把他指挥作战的‘老底子’、‘贴身兵’都掏出去了。首长送警卫部队上前线,这是对一线作战部队最大的鼓励!”

15军警卫连,不是一般的警卫部队,在朝鲜战场除了日常担任保卫军部首长和机关外,还要随时执行艰巨和复杂的特殊任务。这是秦基伟从华北打到长江,最后打到四川,与他一起南征北战,同生共死的“老底子”。

在上甘岭大反击前,秦基伟考虑再三,毅然决定,再从军机关和直属分队组织报名参战活动。他强调:“警卫连四个排无一例外!”军警卫连共抽调了79名战士“添油”上甘岭。

上甘岭的我军前线指挥所

时任15军警卫连指导员王六,是秦基伟浴血太行时的老警卫员,曾在飞机轰炸下,抢救过秦基伟。两人感情很深。王六报名到一线阵地,秦基伟把自己珍藏了6年的一支派克笔送给他,鼓励他在战斗中加强学习,不断进步。没想到,这竟是永别——王六牺牲在了前沿阵地上。

“添油”变“加油”。部队越打越精,越打越有办法。秦基伟很快就把几个齐装满员的连队,秘密地运进前线的坑道里。597,9高地主坑道原来是一个加强排驻守,到大反击前,已经住进了第一批反击的3个连,战士们都是一个挨着一个,一排一排地坐得好好的,随时准备听从号令,冲出坑道去……(未完待续)

(“秦基伟与上甘岭之战”由第一军情和一号哨位联合授权发布,分8次推出。全文36000余字。此为之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