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這個小國在中東地區是不一樣的存在,身處阿拉伯世界,它卻是一個充滿法國風情的西方式國家,而且是唯一一個基督徒佔到半數的阿拉伯國家。長期以來,黎巴嫩給世人的印象就是一個亂,前些日子發生在首都貝魯特港口的大爆炸更是加深了人們這種印象。

爆炸發生後,法國總統馬克龍親臨黎巴嫩“視察災情”,舉手投足間流露着對這個昔日託管國的關愛。長久以來,黎巴嫩國內不時出現一種聲音,希望重新回到法國託管時代。經歷了此次災難,這一呼聲再度響起。

黎巴嫩人其實明白,歷史不可能倒退,這樣的“訴求”也不可能得到滿足。但由此可看出,這個中東小國亂得太久了,民衆被折騰得疲憊不堪,情緒幾近崩潰。造成今天的局面,這當然與黎巴嫩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地緣政治密切相關。

黎巴嫩歷史悠久,也是上下四千年,歷史大致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黎巴嫩這片土地上,之後這裏相繼被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帝國統治;

第二階段,從公元前64年開始,黎巴嫩這一地區相繼被後來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統治,直到20世紀上半葉,也就是深刻改變世界格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早在十字軍東征時期,法國就看上了黎巴嫩這一地區,此後藉助東征不斷向這裏滲透勢力。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黎巴嫩在1860年爆發了基督教徒與穆斯林教徒之間衝突,法國趁機出兵干涉,此後黎巴嫩成爲被國際承認的所謂的自治區,逐漸淪爲法國的勢力範圍。

一戰後,英法兩國坐地瓜分中東,黎巴嫩在1920年成爲法國委任統治地。直到二戰期間的1943年,黎巴嫩才正式結束法國的委任統治宣佈獨立。可見,黎巴嫩和法國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兩國真正“分開”也就幾十年時間,這也是今天還有黎巴嫩人喊着請求法國託管的一個因素。

法國託管期間,黎巴嫩也曾發展得不錯,一度成爲中東地區金融、貿易集散地,被譽爲東方瑞士, 遍佈法國元素的首都貝魯特更是贏得中東小巴黎的美譽。然而,重要的戰略位置往往是一把雙刃劍,能給一個國家帶來福也能帶來禍。

第二次中東戰爭後,美國和蘇聯爭搶介入中東局勢,1958年,美國悍然出兵黎巴嫩,隨後扶植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第一個傀儡政權。從此,黎巴嫩成爲西方國家和中東大國等各種外國勢力的角力場。在這裏,法國、美國、蘇聯、土耳其和伊朗都曾是重要的玩家。

1975年爆發的內戰更是把這個中東小國推向了深淵,在外國勢力干涉下,黎巴嫩成爲以色列和敘利亞對陣的戰場,代理人在這裏打得不亦樂乎。十五年間,這個當時僅四百多萬人口的小國竟有近40萬人傷亡。

究竟原因,還是黎巴嫩這個國家太獨特了,中東地區雖然歷來不安寧,但一個國家面臨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對,而黎巴嫩卻是四對矛盾交織碰撞。

一、在國內,基督教馬龍派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也是長期困擾黎巴嫩的一大問題;

二、同樣在國內,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也存在矛盾和分歧,而且也沒有得到較好解決;

三、在外部,作爲一個阿拉伯國家,黎巴嫩與以色列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雖然北部不少基督徒並不反對以色列,甚至在阿以衝突中還偏袒以色列,但他們畢竟不能主導這個國家;

四、同樣在外部,這是最致命的一對矛盾,那就是一直困擾黎巴嫩的外部干涉勢力之間的矛盾,不管是以前的西方大國還是今天的敘利亞、伊朗這些國家,可以說,這些外部勢力不消除,黎巴嫩將永無寧日。

文/田瑞安 水平有限,請多指正 ;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