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商所农产品期货品种链条日益完善,功能发挥良好

姚宜兵 期货日报 

油脂油料:深度耕耘,完善避险体系

大豆起源于中国,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均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如今,中国大豆已从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成为最大的进口国,由美国、阿根廷、巴西在世界大豆出口市场的竞争对手,成为它们最大的客户。目前,中国大豆年进口量在1亿吨左右,大豆压榨产能在1.5亿吨左右。

随着中国在全球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外大豆产业发生了巨变,大豆及其下游产业链上的产业企业结构、大豆国际贸易、企业经营模式及风险管理理念、对衍生品工具的认知、对期货市场信息与工具的利用等不断更新。与此同时,大连商品交易所精心打造的油脂油料期货市场与我国油脂压榨产业同呼吸、共发展。如今,大连期货市场包括大豆、豆粕、豆油、棕榈油等期货品种板块在内的油脂油料市场年成交量达数亿手,为完善我国油脂油料行业现代市场体系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衍生品市场建设发展和服务产业与实体经济的典范品种板块之一。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背靠东北大粮仓,从服务和保障粮食生产出发,大商所成立初期便上市了大豆等优势农产品期货。2001年,大商所大豆期货成交量占国内市场的76%、成交额占63%,“一豆独大”是当时中国期货市场萧瑟中的一抹亮色——这是行业的苦涩,但在当时艰难处境下也给期货人送来了一丝慰藉。2002年以后,为配合国家转基因管理条例实施,大商所将黄大豆合约调整为以压榨和食品用非转基因大豆为交割标的的黄大豆1号合约,随后于2004年上市了以压榨用转基因大豆为交割标的的黄大豆2号合约;2019年,大商所修改黄大豆1号合约,进一步将黄大豆1号交割标的物定位为食品用豆,使大豆期货市场更为精准地服务国内大豆产业各类主体。

2000年,从饲料、养殖产业需求出发,同时为完善大豆产业避险体系,大商所上市了豆粕期货,这成为我国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后上市的首个期货品种;为进一步构建产业链完整的避险体系,大商所于2006年上市了豆油期货。由此,大商所形成了大豆压榨这一国内首个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完整的期货品种体系,为产业企业全流程管理风险提供了有效的工具。2007年,基于豆油与棕榈油品种的可替代性和高度相关性,大商所上市棕榈油期货——这是国内唯一的交割标的为全进口商品的期货品种,进一步补充和丰富完善了大商所油脂油料品种板块。2017年豆粕期权上市,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并填补了国内商品期权的空白,使豆粕期权成为我国商品衍生品市场工具体系发展完善的里程碑,拉开了我国商品期权工具上市发展的序幕。

作为大商所主打的农产品品种板块,油脂油料品种板块也成为大商所持续优化规则制度、创新产业服务模式、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的先行者和开路先锋。

2000年豆粕期货上市初期,市场流动性较差,当年双边日均交易量不足7000手。在分析了产业发展形势后,基于当时豆粕加工中心南移趋势,2001年大商所将交割库南移,并引入了期转现交割;2003年豆粕期货合约引入滚动交割;2004年大商所推出了在国内期货市场制度创新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厂库交割制度,使生产线和加工车间成为“仓库”,通过厂库开具信用仓单,保证交割的货物为最新加工品,解决了豆粕现货市场区域性强、产品不易保管、现货贸易对新鲜度要求高的问题;2013年又在国内率先推出仓单串换试点,以解决买方接货地点不确定难题。这一系列举措使豆粕期货焕发活力,豆粕期货由此成为国际期货市场上的一个“明星”。特别是厂库交割制度,既为国内期货市场品种交割提供了借鉴,也为国内期货品种创新拓展提供了支持。目前国内60个商品期货品种中已有36个期货品种使用了厂库交割制度。

2017年5月大商所基于“进口大豆不能流通、只能用于压榨豆粕和豆油”的现实,在黄大豆2号品种上创新推出“豆粕、豆油替代大豆进行交割”的替代品制度,即货主支付一定的置换费后,厂库可按照货主要求,按照78.5%的豆粕得率、18.5%的豆油得率,提供符合交易所规定的期货交割质量标准的豆粕和豆油,很好适应了进口大豆现货市场的新格局,黄大豆2号合约这一沉睡11年的“睡美人”被唤醒,市场功能也开始得到发挥。

作为一家以农产品期货起家的交易所,服务“三农”的使命一直融入在大商所的血脉中。2003年,大商所推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将大豆期货价格信息传递给种豆农民,引导农户看期货价格卖豆,当年使豆农“多增收10多亿元”;2004年,又推动黑龙江部分农户与企业合作试点“先卖后种”,避免了当年大豆收获后的价格下跌风险;2005年大商所推出“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把期货价格送到乡村田野,把农民请到期货课堂,推动“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经营模式试点,推动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种地卖粮开了天眼”“一亩地卖了两亩钱”等农民看期货卖粮的故事成了大商所服务“三农”最生动的注脚。

谈及期货市场所发挥的作用,在油脂压榨领域,提起两次“大豆地震”产业人士可谓刻骨铭心。第一次是在2004年4月,CBOT大豆短期内曾暴跌27.9%,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当时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极少有企业在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有机构统计当年国内油厂因此亏损约80亿元,外资企业趁机加大并购,使民族大豆压榨企业几乎全军覆没;第二次是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CBOT大豆期货价格在7—10月跌幅达50%,下跌幅度尽管高于第一次“地震”,但市场机构统计当年国内大豆压榨行业的整体损失不超过14亿元。其原因就是,第一次“大豆地震”促使了产业企业的警醒,2008年国内企业已经学会并在日常经营中大量使用期货工具,正是在期货市场的保护下,行业平稳度过了第二次危机。

如今,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期货市场提供的金融衍生工具,期现结合成为企业常规经营模式,国内90%以上的大中型油脂油料企业、85%以上的棕榈油进口企业已经通过套期保值改善经营管理。同时,近年来面对中美贸易摩擦、非洲猪瘟等重大事件影响,我国油脂油料产业在市场波动面前稳健从容、处乱不惊,市场稳定器作用突出。

特别是,2018年是中美贸易摩擦演变升级的一年,大商所豆油、棕榈油、豆粕等期货品种价格有效及早“预警”,并帮助产业企业提前锁定利润,有力保障了国内粮油市场的稳定。从当时市场运行来看,2018年年初豆油、棕榈油以及豆粕期货远月价格较近月快速升水、价差不断扩大,进口大豆期货盘面压榨利润由100元/吨左右上涨至300元/吨左右。根据期货价格对进口大豆供应紧张的“预警”,相关企业提前启动采购、扩大进口来源,并卖出国内豆粕、豆油期货锁定压榨利润。据统计,当年4—10月,我国月均进口大豆820万吨,与上年同期相当,缓解了大豆进口不确性问题,保证了下游饲料企业的原料需求。清明节过后,国内大豆和豆粕期货价格短时振荡上涨后随即下行、整体维持平稳运行态势,这一预期传导至现货市场,保障了现货市场的稳定,维护了国家粮油市场的秩序和安全。

玉米及玉米淀粉:服务“三农”,拓展产业链条

2004年,玉米期货恢复上市,成为我国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后推出的首个大宗粮食期货品种。当年,国家决定粮食购销市场化、玉米市场全面放开,玉米期货上市后即承担起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使命;随后,大商所在玉米产业链上持续拓展,于2014年上市了玉米淀粉,为玉米深加工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而去年上市的玉米期权,则为市场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对冲工具,玉米期权上市后即成功运行、功能较好显现。

多年来,大商所积极探索,围绕市场运行效率和质量提升,不断完善基础制度和规则,适应市场发展潮流。早在2004年设计玉米期货合约时,考虑当时我国粮食运输方式已从包粮逐渐过渡到散粮,为降低交割成本,大商所创新性地引入散粮交割机制。随后,该制度不仅在大豆等粮食品种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焦炭等大宗干散货品种的研发上市奠定了重要基础。大宗干散货交割管理制度设计成为大商所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

近年来,在大商所合约规则完善和创新中,玉米品种也成为制度创新的担当者。为适应玉米市场临储政策退出后产业风险管理需求迅速增长、玉米期货库存不足和库存结构不合理的新情况,大商所在2016年和2019年先后推出集团交割和贸易商厂库制度,下一步,为进一步服务玉米淀粉产业发展,大商所还考虑在淀粉品种上拟采用淀粉品牌交割免检制度和动态换货制度,推出集装箱动态交割模式,以减少玉米淀粉交割成本,实现期现货市场紧密衔接。

大商所始终牢记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探索创新服务“三农”模式。2015年,在早期千村万户、场外期权等服务模式探索的基础上,大商所推动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合作,将保险产品和期货市场相结合,率先探索出“保险+期货”服务“三农”新模式。“保险+期货”模式下,保险公司为农民提供依据期货价格的价格或收入保险产品,保险公司承接农户的种养风险后,由期货公司等专业机构为保险公司提供类似“再保险”的风险转移服务并在期货市场进行对冲操作,最终由期货市场承担农民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或产成品价格下跌等价格波动风险。实践证明,“保险+期货”是一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深度整合保险、期货、银行、企业等金融机构和实体产业资源,有效管理农业风险、有力服务“三农”发展的完整业务模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模式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6—2020年连续五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几年来,“保险+期货”试点范围、支持力度逐年增加,试点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升级。2017年,从早期只有“价格险”开始推出“收入险”,兼顾了农业生产中价格和产量两个核心要素;2018年,大商所又推出同时涵盖“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基差贸易等多种形式,由期货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多类型金融机构、大型农产品加工、贸易等产业机构共同参与,覆盖种植、养殖行业的“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

2015年以来,大商所在“保险+期货”和农保计划试点中共投入自有资金4.07亿元,撬动地方政府及其他社会资本2.85亿元,累计推动56家期货公司、11家保险公司在23个省区、100余县开展227个“保险+期货”试点,覆盖1525万亩种植面积,涉及农户61.46万户。

鸡蛋:依托特色,走出创新之路

鸡蛋期货是大商所走出具有自身特色品种创新之路的例证。尽管国际市场上的鸡蛋期货因产业发展变化而最终退市,但考虑当前我国蛋鸡养殖产业较为分散、规模化程度较低,养殖户和贸易商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这一产业现状和需求,大商所根据鸡蛋鲜活品种特点设计了期货合约,于2013年成功上市我国首个畜牧类和鲜活农产品期货——鸡蛋期货,为我国蛋鸡养殖产业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实际上,在鸡蛋期货上市之后,大商所就不断适应市场发展形势创新完善基础性制度,满足期货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

鸡蛋品种推出后,传统一次性交割面临无法满足产业客户连续参与交割的实际需求及限制了鸡蛋厂库连续供货能力的问题。为适应“鸡天天下蛋,蛋天天交割”的产业特点,2017年3月,大商所开始在鸡蛋品种上推出全月每日交割和车板交割制度,这一模式增加了交割便利性,大大降低了交割成本,使鸡蛋期货价格收敛性提高,成为国内第一个全合约活跃的农产品期货品种,有效提升了期货市场运行质量,也保障了市场的稳定。

2020年,大商所进一步优化鸡蛋期货合约规则,一是为了适应行业报价习惯,便利市场使用,采取裸蛋计价;二是为了保障储运安全,适应不同地区贸易需要,调整包装要求;三是为了适应产业技术水平,降低交割成本,保障不同层次的养殖户参与交割,调整交割质量标准;四是为买方提供一定便利,降低接货成本,实施优化每日选择交割流程;五是为了加强卖方客户管理,保障交割品质量和流程顺畅,强化车板交割管理;六是为了适应鸡蛋产业特点,明确买卖方权利和义务,保障流程顺畅,减少争议,优化交收货流程和交割质量争议处理流程。另外,大商所大力推广鸡蛋协议交收,也就是便捷提货制度,买卖双方可以通过便捷提货的方式,在场外市场自己协商鸡蛋期货交收品质、交易地点。今年上半年协议交收占总交割量的94%,受到市场认可。从效果上看,通过合约规则不断调整,疫情期间满足了绝大部分包括疫区客户的交割需求,同时,鸡蛋期货已经成为国内合约连续性最好的农产品期货品种。

鸡蛋期货合约规则的日益完善为产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提供了便利和优势条件。例如,今年春节后,疫情导致鸡蛋需求不振、物流受限,蛋价快速下跌,产业避险需求大幅增加,鸡蛋2003合约交割量157手,为历史单月最大交割量。为支持产业企业抗疫自救,大商所推出了便捷提货方案,鼓励买卖双方通过协议方式远程处理交割事宜,减少物理接触。同时,多家风险管理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湖北疫区农户及企业的5000余吨鸡蛋提供价格保险,有力服务了“六稳”“六保”大局。

粳米:运行稳健,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天下安,粮价稳百价稳。大商所一年前上市的粳米更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品种,粳米期货上市一年多来,日均持仓量2.44万手,运行稳健,产业积极参与,套期保值效率较高,很好地助力粮食行业保口粮、稳民生,期货市场服务产业行业发展功能初步显现,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慧卓曾表示:“粳米期货市场经过一年的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两个基本功能已经得到体现。”

近年来,随着粳米市场化程度加深,粳米产业正步入整合加速期,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趋势明显,大型加工企业参与利用粳米期货的需求日益迫切。为顺应现货市场发展,大商所不断优化粳米规则制度,通过引入做市商、降低手续费标准等,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为套期保值提供流动性支持。统计数据显示,相关政策实施后,2009及之后合约成交量与持仓量明显增加,活跃度显著提升,为企业套期保值提供了更多机会。

同时,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国际市场上不少粮食品种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我国粳米期货价格走势稳定,有力遏制了现货炒作。可以说,在国外主粮市场硝烟四起的情况下,国内大米价格整体维持稳定,粳米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全球经济格局、经济秩序、经济治理面临重大调整,全球疫情演进、逆全球化挑战等新变量进一步增强了未来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实体企业风险管理需求进一步凸显,也对进一步发展完善风险管理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商所将进一步落实证监会“四个敬畏、一个合力”的监管理念,紧密围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战略和产业企业需求,坚持面向实体经济,更加注重市场运行质量和功能提升、更加注重为产业企业服务和风险管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竞争力的培育,努力发挥农产品期货品种功能,不断提升期货市场服务“三农”能力,努力建成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提供高水平的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