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商所農產品期貨品種鏈條日益完善,功能發揮良好

姚宜兵 期貨日報 

油脂油料:深度耕耘,完善避險體系

大豆起源於中國,世界各國栽培的大豆均是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播出去的。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還是大豆淨出口國。如今,中國大豆已從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成爲最大的進口國,由美國、阿根廷、巴西在世界大豆出口市場的競爭對手,成爲它們最大的客戶。目前,中國大豆年進口量在1億噸左右,大豆壓榨產能在1.5億噸左右。

隨着中國在全球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內外大豆產業發生了鉅變,大豆及其下游產業鏈上的產業企業結構、大豆國際貿易、企業經營模式及風險管理理念、對衍生品工具的認知、對期貨市場信息與工具的利用等不斷更新。與此同時,大連商品交易所精心打造的油脂油料期貨市場與我國油脂壓榨產業同呼吸、共發展。如今,大連期貨市場包括大豆、豆粕、豆油、棕櫚油等期貨品種板塊在內的油脂油料市場年成交量達數億手,爲完善我國油脂油料行業現代市場體系以及推動農業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爲衍生品市場建設發展和服務產業與實體經濟的典範品種板塊之一。

東北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背靠東北大糧倉,從服務和保障糧食生產出發,大商所成立初期便上市了大豆等優勢農產品期貨。2001年,大商所大豆期貨成交量佔國內市場的76%、成交額佔63%,“一豆獨大”是當時中國期貨市場蕭瑟中的一抹亮色——這是行業的苦澀,但在當時艱難處境下也給期貨人送來了一絲慰藉。2002年以後,爲配合國家轉基因管理條例實施,大商所將黃大豆合約調整爲以壓榨和食品用非轉基因大豆爲交割標的的黃大豆1號合約,隨後於2004年上市了以壓榨用轉基因大豆爲交割標的的黃大豆2號合約;2019年,大商所修改黃大豆1號合約,進一步將黃大豆1號交割標的物定位爲食品用豆,使大豆期貨市場更爲精準地服務國內大豆產業各類主體。

2000年,從飼料、養殖產業需求出發,同時爲完善大豆產業避險體系,大商所上市了豆粕期貨,這成爲我國期貨市場清理整頓後上市的首個期貨品種;爲進一步構建產業鏈完整的避險體系,大商所於2006年上市了豆油期貨。由此,大商所形成了大豆壓榨這一國內首個覆蓋產業鏈上下游的完整的期貨品種體系,爲產業企業全流程管理風險提供了有效的工具。2007年,基於豆油與棕櫚油品種的可替代性和高度相關性,大商所上市棕櫚油期貨——這是國內唯一的交割標的爲全進口商品的期貨品種,進一步補充和豐富完善了大商所油脂油料品種板塊。2017年豆粕期權上市,爲市場主體提供了更爲精準、高效的風險管理工具,並填補了國內商品期權的空白,使豆粕期權成爲我國商品衍生品市場工具體系發展完善的里程碑,拉開了我國商品期權工具上市發展的序幕。

作爲大商所主打的農產品品種板塊,油脂油料品種板塊也成爲大商所持續優化規則制度、創新產業服務模式、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的先行者和開路先鋒。

2000年豆粕期貨上市初期,市場流動性較差,當年雙邊日均交易量不足7000手。在分析了產業發展形勢後,基於當時豆粕加工中心南移趨勢,2001年大商所將交割庫南移,並引入了期轉現交割;2003年豆粕期貨合約引入滾動交割;2004年大商所推出了在國內期貨市場制度創新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廠庫交割制度,使生產線和加工車間成爲“倉庫”,通過廠庫開具信用倉單,保證交割的貨物爲最新加工品,解決了豆粕現貨市場區域性強、產品不易保管、現貨貿易對新鮮度要求高的問題;2013年又在國內率先推出倉單串換試點,以解決買方接貨地點不確定難題。這一系列舉措使豆粕期貨煥發活力,豆粕期貨由此成爲國際期貨市場上的一個“明星”。特別是廠庫交割制度,既爲國內期貨市場品種交割提供了借鑑,也爲國內期貨品種創新拓展提供了支持。目前國內60個商品期貨品種中已有36個期貨品種使用了廠庫交割制度。

2017年5月大商所基於“進口大豆不能流通、只能用於壓榨豆粕和豆油”的現實,在黃大豆2號品種上創新推出“豆粕、豆油替代大豆進行交割”的替代品制度,即貨主支付一定的置換費後,廠庫可按照貨主要求,按照78.5%的豆粕得率、18.5%的豆油得率,提供符合交易所規定的期貨交割質量標準的豆粕和豆油,很好適應了進口大豆現貨市場的新格局,黃大豆2號合約這一沉睡11年的“睡美人”被喚醒,市場功能也開始得到發揮。

作爲一家以農產品期貨起家的交易所,服務“三農”的使命一直融入在大商所的血脈中。2003年,大商所推動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將大豆期貨價格信息傳遞給種豆農民,引導農戶看期貨價格賣豆,當年使豆農“多增收10多億元”;2004年,又推動黑龍江部分農戶與企業合作試點“先賣後種”,避免了當年大豆收穫後的價格下跌風險;2005年大商所推出“千村萬戶”市場服務工程,把期貨價格送到鄉村田野,把農民請到期貨課堂,推動“公司+農戶、期貨+訂單”經營模式試點,推動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種地賣糧開了天眼”“一畝地賣了兩畝錢”等農民看期貨賣糧的故事成了大商所服務“三農”最生動的註腳。

談及期貨市場所發揮的作用,在油脂壓榨領域,提起兩次“大豆地震”產業人士可謂刻骨銘心。第一次是在2004年4月,CBOT大豆短期內曾暴跌27.9%,國內大豆壓榨企業當時尚缺乏風險管理意識,極少有企業在期貨市場上套期保值,有機構統計當年國內油廠因此虧損約80億元,外資企業趁機加大併購,使民族大豆壓榨企業幾乎全軍覆沒;第二次是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下,CBOT大豆期貨價格在7—10月跌幅達50%,下跌幅度儘管高於第一次“地震”,但市場機構統計當年國內大豆壓榨行業的整體損失不超過14億元。其原因就是,第一次“大豆地震”促使了產業企業的警醒,2008年國內企業已經學會並在日常經營中大量使用期貨工具,正是在期貨市場的保護下,行業平穩度過了第二次危機。

如今,國內大豆壓榨行業已經越來越離不開期貨市場提供的金融衍生工具,期現結合成爲企業常規經營模式,國內90%以上的大中型油脂油料企業、85%以上的棕櫚油進口企業已經通過套期保值改善經營管理。同時,近年來面對中美貿易摩擦、非洲豬瘟等重大事件影響,我國油脂油料產業在市場波動面前穩健從容、處亂不驚,市場穩定器作用突出。

特別是,2018年是中美貿易摩擦演變升級的一年,大商所豆油、棕櫚油、豆粕等期貨品種價格有效及早“預警”,並幫助產業企業提前鎖定利潤,有力保障了國內糧油市場的穩定。從當時市場運行來看,2018年年初豆油、棕櫚油以及豆粕期貨遠月價格較近月快速升水、價差不斷擴大,進口大豆期貨盤面壓榨利潤由100元/噸左右上漲至300元/噸左右。根據期貨價格對進口大豆供應緊張的“預警”,相關企業提前啓動採購、擴大進口來源,並賣出國內豆粕、豆油期貨鎖定壓榨利潤。據統計,當年4—10月,我國月均進口大豆820萬噸,與上年同期相當,緩解了大豆進口不確性問題,保證了下游飼料企業的原料需求。清明節過後,國內大豆和豆粕期貨價格短時振盪上漲後隨即下行、整體維持平穩運行態勢,這一預期傳導至現貨市場,保障了現貨市場的穩定,維護了國家糧油市場的秩序和安全。

玉米及玉米澱粉:服務“三農”,拓展產業鏈條

2004年,玉米期貨恢復上市,成爲我國期貨市場清理整頓後推出的首個大宗糧食期貨品種。當年,國家決定糧食購銷市場化、玉米市場全面放開,玉米期貨上市後即承擔起服務市場化改革的使命;隨後,大商所在玉米產業鏈上持續拓展,於2014年上市了玉米澱粉,爲玉米深加工企業提供風險管理工具。而去年上市的玉米期權,則爲市場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對沖工具,玉米期權上市後即成功運行、功能較好顯現。

多年來,大商所積極探索,圍繞市場運行效率和質量提升,不斷完善基礎制度和規則,適應市場發展潮流。早在2004年設計玉米期貨合約時,考慮當時我國糧食運輸方式已從包糧逐漸過渡到散糧,爲降低交割成本,大商所創新性地引入散糧交割機制。隨後,該制度不僅在大豆等糧食品種上得到了廣泛應用,也爲焦炭等大宗幹散貨品種的研發上市奠定了重要基礎。大宗幹散貨交割管理制度設計成爲大商所具有重要意義的創新。

近年來,在大商所合約規則完善和創新中,玉米品種也成爲制度創新的擔當者。爲適應玉米市場臨儲政策退出後產業風險管理需求迅速增長、玉米期貨庫存不足和庫存結構不合理的新情況,大商所在2016年和2019年先後推出集團交割和貿易商廠庫制度,下一步,爲進一步服務玉米澱粉產業發展,大商所還考慮在澱粉品種上擬採用澱粉品牌交割免檢制度和動態換貨制度,推出集裝箱動態交割模式,以減少玉米澱粉交割成本,實現期現貨市場緊密銜接。

大商所始終牢記服務“三農”的初心和使命,不斷探索創新服務“三農”模式。2015年,在早期千村萬戶、場外期權等服務模式探索的基礎上,大商所推動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合作,將保險產品和期貨市場相結合,率先探索出“保險+期貨”服務“三農”新模式。“保險+期貨”模式下,保險公司爲農民提供依據期貨價格的價格或收入保險產品,保險公司承接農戶的種養風險後,由期貨公司等專業機構爲保險公司提供類似“再保險”的風險轉移服務並在期貨市場進行對沖操作,最終由期貨市場承擔農民的原材料價格上漲或產成品價格下跌等價格波動風險。實踐證明,“保險+期貨”是一條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深度整合保險、期貨、銀行、企業等金融機構和實體產業資源,有效管理農業風險、有力服務“三農”發展的完整業務模式,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這一模式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16—2020年連續五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幾年來,“保險+期貨”試點範圍、支持力度逐年增加,試點模式也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升級。2017年,從早期只有“價格險”開始推出“收入險”,兼顧了農業生產中價格和產量兩個核心要素;2018年,大商所又推出同時涵蓋“保險+期貨”、場外期權、基差貿易等多種形式,由期貨公司、保險公司、銀行等多類型金融機構、大型農產品加工、貿易等產業機構共同參與,覆蓋種植、養殖行業的“大商所農民收入保障計劃”。

2015年以來,大商所在“保險+期貨”和農保計劃試點中共投入自有資金4.07億元,撬動地方政府及其他社會資本2.85億元,累計推動56家期貨公司、11家保險公司在23個省區、100餘縣開展227個“保險+期貨”試點,覆蓋1525萬畝種植面積,涉及農戶61.46萬戶。

雞蛋:依託特色,走出創新之路

雞蛋期貨是大商所走出具有自身特色品種創新之路的例證。儘管國際市場上的雞蛋期貨因產業發展變化而最終退市,但考慮當前我國蛋雞養殖產業較爲分散、規模化程度較低,養殖戶和貿易商面臨的市場風險較大這一產業現狀和需求,大商所根據雞蛋鮮活品種特點設計了期貨合約,於2013年成功上市我國首個畜牧類和鮮活農產品期貨——雞蛋期貨,爲我國蛋雞養殖產業提供了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

實際上,在雞蛋期貨上市之後,大商所就不斷適應市場發展形勢創新完善基礎性制度,滿足期貨市場對於實體經濟的支持。

雞蛋品種推出後,傳統一次性交割面臨無法滿足產業客戶連續參與交割的實際需求及限制了雞蛋廠庫連續供貨能力的問題。爲適應“雞天天下蛋,蛋天天交割”的產業特點,2017年3月,大商所開始在雞蛋品種上推出全月每日交割和車板交割制度,這一模式增加了交割便利性,大大降低了交割成本,使雞蛋期貨價格收斂性提高,成爲國內第一個全合約活躍的農產品期貨品種,有效提升了期貨市場運行質量,也保障了市場的穩定。

2020年,大商所進一步優化雞蛋期貨合約規則,一是爲了適應行業報價習慣,便利市場使用,採取裸蛋計價;二是爲了保障儲運安全,適應不同地區貿易需要,調整包裝要求;三是爲了適應產業技術水平,降低交割成本,保障不同層次的養殖戶參與交割,調整交割質量標準;四是爲買方提供一定便利,降低接貨成本,實施優化每日選擇交割流程;五是爲了加強賣方客戶管理,保障交割品質量和流程順暢,強化車板交割管理;六是爲了適應雞蛋產業特點,明確買賣方權利和義務,保障流程順暢,減少爭議,優化交收貨流程和交割質量爭議處理流程。另外,大商所大力推廣雞蛋協議交收,也就是便捷提貨制度,買賣雙方可以通過便捷提貨的方式,在場外市場自己協商雞蛋期貨交收品質、交易地點。今年上半年協議交收佔總交割量的94%,受到市場認可。從效果上看,通過合約規則不斷調整,疫情期間滿足了絕大部分包括疫區客戶的交割需求,同時,雞蛋期貨已經成爲國內合約連續性最好的農產品期貨品種。

雞蛋期貨合約規則的日益完善爲產業企業利用期貨市場管理風險提供了便利和優勢條件。例如,今年春節後,疫情導致雞蛋需求不振、物流受限,蛋價快速下跌,產業避險需求大幅增加,雞蛋2003合約交割量157手,爲歷史單月最大交割量。爲支持產業企業抗疫自救,大商所推出了便捷提貨方案,鼓勵買賣雙方通過協議方式遠程處理交割事宜,減少物理接觸。同時,多家風險管理公司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爲湖北疫區農戶及企業的5000餘噸雞蛋提供價格保險,有力服務了“六穩”“六保”大局。

粳米:運行穩健,保障糧食安全

糧食安天下安,糧價穩百價穩。大商所一年前上市的粳米更是一個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品種,粳米期貨上市一年多來,日均持倉量2.44萬手,運行穩健,產業積極參與,套期保值效率較高,很好地助力糧食行業保口糧、穩民生,期貨市場服務產業行業發展功能初步顯現,得到業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

益海(佳木斯)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慧卓曾表示:“粳米期貨市場經過一年的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兩個基本功能已經得到體現。”

近年來,隨着粳米市場化程度加深,粳米產業正步入整合加速期,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趨勢明顯,大型加工企業參與利用粳米期貨的需求日益迫切。爲順應現貨市場發展,大商所不斷優化粳米規則制度,通過引入做市商、降低手續費標準等,進一步提升市場活躍度,爲套期保值提供流動性支持。統計數據顯示,相關政策實施後,2009及之後合約成交量與持倉量明顯增加,活躍度顯著提升,爲企業套期保值提供了更多機會。

同時,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國際市場上不少糧食品種價格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上漲,但我國粳米期貨價格走勢穩定,有力遏制了現貨炒作。可以說,在國外主糧市場硝煙四起的情況下,國內大米價格整體維持穩定,粳米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變局,全球經濟格局、經濟秩序、經濟治理面臨重大調整,全球疫情演進、逆全球化挑戰等新變量進一步增強了未來發展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實體企業風險管理需求進一步凸顯,也對進一步發展完善風險管理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商所將進一步落實證監會“四個敬畏、一個合力”的監管理念,緊密圍繞服務國家糧食安全總體戰略和產業企業需求,堅持面向實體經濟,更加註重市場運行質量和功能提升、更加註重爲產業企業服務和風險管理、更加註重科技創新和技術競爭力的培育,努力發揮農產品期貨品種功能,不斷提升期貨市場服務“三農”能力,努力建成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定價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爲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提供高水平的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