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战贫困,携手阔步奔小康

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佛山、凉山跨越千里、并肩携手全力打造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典范。佛山电台推出《攻坚的力量——佛山凉山东西扶贫协作纪实》,记录凉山大地的喜人变化,讲述“两山”携手的动人故事。

在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中,产业扶贫是建立长效脱贫机制的基础。2016年以来,佛山因地制宜帮助凉山发展特色产业,帮扶11个贫困县发展产业项目近140个。一个个产业园在大山深处蓬勃成长,成为凉山农业嬗变的新引擎,成为推动凉山脱贫攻坚的发动机。

5G苹果园的故事

今年46岁的凉山越西县瑞青村村民杨泽芝,种了一辈子地,从来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种上智慧5G苹果。眼下,这片3200亩的苹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迎来丰收的季节。

这是越西首个架设5G基站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望无边的苹果树中间,遍布各类监控摄像头和传感器, 5G信号向园区的控制中心反馈着各种信息,土壤的 pH值、盐分、温度等信息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园区副主任曾金拿出手机,远程就可操控果园水肥一体化等作业,“我们通过园区内无数个摄像头、监测头,及时把果树的生长、养护、苹果的生长情况反映到 5G大数据中。”曾金介绍,客户在网上订了苹果,可以通过后台的 APP,及时在手机上看果树养护情况和苹果生长情况。

这里的苹果从种植开始,到装箱出售,全程电脑监控。虽然拉枝、剪枝、打花等工作仍需要人工操作,但依托5G通信技术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已经大大降低了工作量,苹果品质也有了明显提升。

当传统农业遇上现代科技,贫瘠的土地就会闪烁出金子的光泽。对于杨泽芝来说,这些5G苹果就是脱贫的“金果”。以前,杨泽芝家里仅靠一亩多的水稻生活, 2016年丈夫患重病,家里因病致贫。

2018年,杨泽芝的生活迎来转机。当年,佛山投入援建资金 1400多万元,帮助越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越西县工作小组组长李耀茂介绍,他们将佛山工业发展理念融入园区发展,打造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农业园区,“苹果园是一产;我们还有分链和加工,这是二产;同时结合旁边的 4A景区来发展旅游业,实现一二三产高度融合发展。”

产业园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入园务工、土地流转、二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佛山对口帮扶的 2900多名越西贫困户前三年可获得每年 250元的保底分红,后两年可获得每年约 1050元的分红。

杨泽芝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产业园,和丈夫一起入园务工,两人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加上逐年增加的土地流转费,家里收入进一步提升,预计今年底就能实现脱贫。身边的很多人都说,杨泽芝比以前爱笑了。

附子花开大凉山

在凉山,像杨泽芝一样,生活轨迹被扶贫项目改变的人,还有很多。

在杨泽芝忙着采摘5G苹果的同时, 100多公里外的美姑县瓦西乡尼木则村,致富带头人海来木前带着村民们在高山上挖附子。当听到药材公司报出 6元一斤的回购价时,村民们喜笑颜开。

尼木则村地处高寒地区,长期以来,村民只能种植荞麦、土豆等传统农作物,过着贫穷的日子。在佛山的对口扶贫协作下,美姑县实施中药材种植项目,尼木则村通过流转土地建起160多亩的附子种植基地。

附子,又名乌头,开紫花,根茎可入药。海来木前记得,免费发的种子在去年11月 18日种下,当时还有很多村民因为不了解而不愿种植,“他们不愿意种的那些地我租下来种,示范给他们看一下,有一点收益了,老百姓跟着做了嘛是不是?”

到了金秋,山上成片的紫色附子花盛开,撑起了尼木则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

海来木前种的20多亩附子,今年预计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尝到甜头的村民们计划将附子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 300亩。

5G苹果园和尼木则村的故事,是佛山和凉山携手战贫的缩影。2016年对口凉山扶贫协作以来,佛山把产业帮扶放在重要位置,从做大做强贫困县产业入手,通过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引入龙头企业和培育经营主体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蔬果、中药材、畜禽养殖等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好路子。

凉山州委副书记、州长苏嘎尔布直言,佛山的支援帮扶不仅为凉山贫困地区不断“输血”,更是帮助贫困群众持续“造血”。

从“输血”到“造血”,佛山携手凉山在产业脱贫的路上砥砺前行。更多的好“丰景”,将绽放在这片希望的大地上。

采写:佛山电台记者童思娜 陈宁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