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劉啓是西漢第六位皇帝,說到劉啓大家都會想到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因爲這是我國進入帝國時代的第一個盛世。其實劉啓不光創造了輝煌盛世,還爲漢朝傳下一位千古明君,延續了漢朝將近200年的東漢歷史,那就是有“位面之子”之稱的劉秀。

在劉啓稱帝的16年裏,漢朝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整個國家也積累了不少財富,給後來的漢武帝劉徹南征北戰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劉啓在歷史上評價也非常高,從他的諡號“景”字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但在對劉啓的漢陽陵墓進行挖掘時卻發現,在漢陽陵的一個角落有一巨大的“萬人坑”,裏面埋着大量屍骨。這些屍骨有些手和脖子都戴着鐵鐐,有些則是身首異處,基本上都是被折磨至死。

一代賢君爲何會讓這麼多人與他陪葬?漢陽陵的這些屍骨到底是些什麼人?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西漢這位著名皇帝——漢景帝劉啓。

劉啓的輝煌一生

劉啓是漢文帝劉恆的第五個兒子,當然也有史料說劉啓是排第四,但這都不影響,因爲他的這些哥哥在他登基之前都死了,不得不說劉啓還是相當幸運的,因爲如果前面的哥哥們不死,他根本不可能繼承皇位,漢朝承秦制,漢朝立太子還是“嫡長制”。

劉啓成爲太子後深受父親寵愛,這也造成他年輕時代的狂妄和任性,有一次與堂兄弟劉賢下棋的時候,雙方發生了爭執,劉啓一怒之下拿起銅製的棋盤砸向劉賢,結果劉賢當場斃命!劉恆見兒子闖禍了,連忙向劉賢的父親劉濞道歉。劉恆是皇帝,劉濞只是一個小小的諸侯王,雖然是對方無理,但自己也不敢發作,只能強忍喪子之痛離去,不過仇恨的種子已深深地埋在劉濞心裏,這也爲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禍根。

劉啓繼承皇位後,延續了父親的治國方案,推崇黃帝、老子的學術實行“無爲而治”。對內是最大程度的減輕農民稅收,限制刑罰的使用,採用“抑商重農”的手段大力發展農業;對外則是以和爲貴,儘量平息戰爭,避免與周圍國家發生一切軍事衝突。這種養精蓄銳的政策其實從劉邦時期就已經開始實行,主要是因爲建立西漢之前戰事連連,先是秦末的農民起義,後又經過楚漢戰爭,整個國家已是傷痕累累,百廢待興。

劉啓把國家發展得井井有條,但有一個問題讓他很頭疼,那就是他爺爺劉邦給分封的衆多諸侯王。其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已經廢除了分封制,改爲郡縣制,爲何劉邦又要重新啓動周朝時期的分封制呢?周朝就是因爲諸侯造反才被滅,難道劉邦就不怕重蹈覆轍?其實劉邦分封諸侯也是無奈之舉。

楚漢戰爭之前,項羽就對其中有功勞之人進行封賞,一共封了18個諸侯王,他的這一舉動無疑是把周朝的分封制又重新拾回來。楚漢之戰結束後,協助劉邦打敗項羽的人中就有不少是原來項羽分封的諸侯王,建立漢朝後如果劉邦馬上廢除這些諸侯,勢必會引來一場動亂。因此劉邦也是將錯就錯,繼續對功臣進行分封,而且這些封賞的諸侯之中還有很多是異姓王,雖然後來也被劉邦一一廢除,但分封諸侯所引起的問題確實不小。

到了漢文帝劉恆的時候,各地諸侯王的問題已經相當嚴重,甚至有些諸侯王會私下自己印製錢幣,嚴重擾亂當時的經濟秩序,但劉恆對此並沒有大動作,反而是當時的中大夫晁錯提議要削藩,以削減諸侯王的勢力,但文帝未予採納。劉啓繼位後,對晁錯非常看重,提升爲御史大夫,並按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

削藩政策一出臺,諸侯王馬上就炸開了鍋,其中反應最強烈的要數吳王劉濞。當初因爲劉啓用棋盤砸死自己的兒子,如今又要削弱自己的封地,新仇舊恨頓時湧上心頭。於是劉濞隨即聯合其他七個諸侯王一起,舉着“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舉兵造反。當時的劉啓一時亂了陣腳,畢竟漢朝近幾十年來一直“與民休息”,戰事很少,特別是劉邦時期還令很多兵士“卸甲歸田”,回家務農了。面對諸侯舉兵來犯,劉啓一時不知如何應對。

就在此時,劉啓的表兄弟,也就是竇皇后的侄子竇嬰,他向劉啓建議說:“何不召見袁盎前來商議?他曾是吳王的丞相。”於是劉啓但召見了袁盎。其實這都是竇嬰的陰謀,因爲他與晁錯因爲政見不合而結下樑子,此時正是報仇的好機會,於是他與袁盎聯合起來向劉啓提議:“殺晁錯,平動亂。”劉啓聽取了袁盎的建議,將晁錯腰斬於市!

晁錯死後,吳王聯軍並沒有停止進軍的步伐,因爲他發兵不是爲晁錯,而是爲大漢江山的皇帝寶座!劉啓見此情景,想起父親臨終前交待過,關鍵時刻可以用周亞夫,因爲這是一位絕對值得信任的將軍!於是,劉啓封周亞夫爲太尉,出兵前去平息叛亂。

三個月後,周亞夫成功平定叛亂凱旋歸來!造反的七個諸侯王也全部被殺,他們的封地除了楚國有繼續立王之外,其他六個全部由朝廷收回,這讓劉啓的權力更加強大,也爲後來漢武帝打擊匈奴建下結實的基礎。

漢陽陵萬人屍骨之謎

漢景帝劉啓的治國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對其陵墓挖掘時卻發現了一個數量龐大的亂葬坑,這是用來陪葬的奴隸嗎?在抑商重農的西漢初期,勞動力極其重要,如果劉啓死後用上萬人進行陪葬實在是有違常理,那麼這些人又是什麼身份呢?

從墓葬中出土的屍骨和一些鐵鐐可以推斷,這些都是“髡鉗刑徒“。所謂的髡鉗刑徒就是因爲犯了罪而被戴上刑具,參加大型工事活動的人。用刑徒來做工人,在秦朝非常普遍,比如當初建長城、阿房宮等大型建築的時候,就是運用了大量的刑徒。那爲何整個西漢的皇帝陵中,只有漢景帝劉啓和漢武帝劉徹的帝陵中才發現了刑徒的屍骨,就連劉邦和劉恆的陵墓中都未有這些發現呢?

其實在劉邦和劉恆時期,刑徒數量不多,當要完成帝陵這種大工事的時候,一般是徵用普通百姓爲主,刑徒佔據的數量非常少,因爲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就取消了秦朝的“嚴刑酷法”,對待犯人的態度也非常寬柔,用“無爲而治”的態度來治理國家,所以當時的刑徒不多。

但是到了劉啓時期,特別是經過七國之亂以後,刑徒數量暴增,這就爲後來修建陵墓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這些刑徒被戴上刑具參加勞作,不但要忍受刑具帶來的傷害,還要被管工鞭打折磨,很多人就這樣死去。由於建造皇陵有工期要求,當這些刑徒死後,爲了節省時間一般都是就近埋葬,所以他們最終就葬在漢陽陵的附近。

從漢陽陵刑徒墓的發現開始,很多人就開始質疑劉啓究竟是明君還是暴君?其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不能用現在的道德標準去評論古代的人,但劉啓確實開啓了一個盛世時代!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