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文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名家经典,灿若星河,浩如烟海。那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历久弥新,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无论在学习语言、品味内涵、鉴赏艺术、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方面,还是在陶冶高尚情操、涵养生命气象、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古典诗文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

一方面,古典诗文是用典雅凝练的古汉语写成的,言简义丰,演变迁延,形成了在文字上与现代汉语的一定隔阂与障碍;另一方面,古典诗文又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积淀着丰富厚重的文化,映射着古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古典诗文承载着复兴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使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当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典诗文的比重,加大了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诗文的考查力度。

要读懂、读透古典诗文,不仅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和语言感受力,也要具备比较广博的历史文化常识。对于每一位古典诗文爱好者而言,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能更多地亲近它,细细品味它,慢慢地爱上它!

如何才能更好地读懂、读透古典诗文呢?一言以蔽之,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可以先从诵读入手,要忘情忘我,全神贯注地朗读,读出作者的口气,读出文中的意味,读出自我的体会,读出飞扬的诗意,读出生命的觉悟。

要像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遇到的寿镜吾老先生一样,读到来神处,将头扬起,拗过去,拗过去,沉浸其中。将诵读当作是自我情感、生命的一种演绎与释放。这是一种享受,一种酣畅淋漓、飞扬性灵的生命享受。我们在品读古典诗文时,要努力地追求这种境界。

这就是“入乎其内”,即着眼于文本,反复诵读、细细品读,跟随诗文的节奏、音韵、内容、意境、情感,走进诗文的艺术天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只有先着眼文本的阅读,先经历这样一番昏天暗地、不知日月的过程,才可以为后面的“出乎其外”打下坚实的基础。

“出乎其外”就是跳出文本,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研读诗文,通过联想、想象、比较、引申、拓展等方法,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创作心境,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情感主旨;同时还要融入自我的体验,对接生活,联系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获得新的感悟、思考和启示。

品读古典诗文,要立足文意,开掘情思,对接生命,调动生活积累,激活生命体验;以此同时,还要注重咬文嚼字,透视词语意蕴,生发体验联想,增进我们自身的言语素养,发展本身独特的言语能力,真正做到深、细、活、美。

“深”就是剖析、演绎,深度发掘诗文真味真意;“细”就是细腻、具体,聚焦重要细节和关键词句;“活”就是联系现实及自我,以我注诗(文),以诗(文)注我;“美”就是品味诗文,文采飞扬,激情洋溢,有生命气象。

品读古典诗文,要善于还原情境,演绎诗意,揣摩情思,驰骋文才,它将有助于激活我们的欣赏趣味,积累文化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品读古典诗文,要深入、细致、敏锐,努力发掘文字背后的生命体验,语句下面的情思意韵,既能滋养心灵,丰盈精神,熏陶气质,又能提升我们的认识、分析、评价和鉴赏的能力。

品读古典诗文,要将原文与鉴赏文字对照阅读。读原文,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生发一些联想,提出一些疑问;参照鉴赏文字,加深理解,拓展见闻,开阔思路,提升识见与素养。

品读古典诗文,要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落实诗词文意,既立足文字,理解原意,又联系生活,演绎诗意。善于体会诗文的语言艺术与艺术技巧,注重吸取经典的文化思想与生命智慧。

多诵读原典,多阅读鉴赏文字,多品读思考,多灵活运用,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必能培养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