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暖最大的弊端是:增加地面厚度减少空间高度、升温时间较漫长、施工工序较漫长、施工工艺有要求的缺点。我接下来,就说说地暖的缺点吧。

增加地面厚度,会减少空间高度

由于地暖的散热末端的工序是在地面上,首先铺装防潮膜,然后是2公分厚的挤塑板,接下来是反射膜让热量向上;紧接着是铺装地暖管,等待保压测试合格完毕,就进行4公分厚的回填找平。

所以地暖的完成面是至少6公分,如果遇见地砖与木地板混合的户型,为了后期达到一个高度,所以木地板区域还要后1-2公分。因此,地暖会比安装暖气片减少层高6公分的空间高度。

升温时间较漫长的缺点

前文已经介绍了地暖散热末端的施工工序,由于有几公分厚的回填层和找平层,水管里的热水热量首先要透过管壁传导给回填层里的豆石,然后再传递给找平层,再传递给地面材质,通过地面表面加热附近的冷空气,最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被挤压下沉到地面,形成循环。

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地面热胀冷缩的原因,所能承受住的温度不宜过高,所以地暖的供水温度最高60℃(通常是55℃);采暖水中的热量到地面加热地表的冷空气这个过程,对初装系统来说,需要6-8小时地表才有温度,一般是24小时地表温度才会有27度左右。

因此地暖系统是不适合具有及时取暖用户的,它是需要温度均衡后才会带来舒适节能的特点,如果在短时间内频繁的开关系统,只会带来无法升温、能耗高的结果。

施工工序较多,工期较漫长

它的施工工序中,相对于暖气片的施工来说,增加了高压保压观测、回填找平、干燥期;当把地暖盘管施工完毕之后,需要保压观测24小时,需要在24小时之内压力不低于0.4mpa,如果压力有异样,就要立即检查后,重新打压观察。

然后是回填找平施工,这里一般100平米的房子是1天的工时,接下来就是干燥等待2-3天时间。所以做地暖的工期至少要比暖气片多4天的时间。

施工工艺对其运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地暖系统的稳定运行,对施工工艺是分不开的,有人说它还需要啥工艺呢,不就是把管子固定住就可以了吗?实际远不是这样的!

1、首先是依据方案施工图进行施工,方案施工图——就是所有的数据标准。

2、沿墙保温带和收缩缝的设置是不能少的。沿墙保温带是专用的隔离带,不是保温板代替;室内的收缩缝是要依据户型面积和结构来设置,不然后期地面开裂是常见现象。

3、分集水器的位置确定,不单是有地漏就可以的。要注意分集水器要远离水渍的地方,特别是长期潮湿阴暗的地方是不适合的,比如厨房台盆下方或卫生间靠近便池、淋浴区等地方。

4、分集水器相连接的地暖管是比较密集的,必须要按照要求分别对地暖管道做隔热保温处理,不能忽视,不然后期地面过烫,地板变黑或地砖脱落。

5、每组地暖回路的总长度不能大于100米,每个回路的长度不能差异过大。虽然按照暖通施工标准,回路的长度在120米以内都是合格的,但是实际经验告诉我,总长度在90-100米是最好的,不然就要增加循环泵;另外,每个回路的长度要进行平衡,不能刻意让回路相差太大。

6、采暖管之间的盘管间距也是需要提前进行设计的,绝不是现场临时发挥或佛系铺装。

7、回填找平的标准,一般是C15的凝固标准,其厚度是4公分,后期不能出现返沙现象。

有人会说,你为啥不说它漏水后不好维修的事情呢?

因为这个问题我认为是人为损坏的情况居多,不能作为地暖的缺点来讨论。

它有回填找平的厚度,就把地暖管暗藏在里面了,所以很多人认为一旦坏了就麻烦了,实际上真是如此么?

我们首先不要以讹传讹,自己吓自己;然后地暖管的使用是有标准的,只要按照采暖标准来选择,自然损坏是不可能的;另外,要注意施工的严格执行地暖管整管施工的原则,除非人为损坏,是不会漏水的;最后,后期做好现场施工掩埋前的图片视频备份,后期不野蛮施工,也就不会漏水。

我从业十余年,遇见过3次地暖管漏水,都是装修期间野蛮施工和后期业主自己在地面钉东西而打破地暖管道;就算安装暖气片地面上也会有管道,只是你在野蛮施工时,打到管子的概率减少而已,那又何必要为野蛮施工埋单呢。

综上所述,由于地暖的这些缺点,所以我们要在使用时,做好设计;但是凡事均没有十全十美,也正是因为它有这些缺点,也才有它独有的舒适节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