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明朝中期的名臣王竑,他名揚天下始於朝堂之上的一場鬥毆事件。正統十四年(1649年),明英宗朱祁鎮率軍北征蒙古,卻兵敗土木堡。在於謙的主持下,由朱祁鈺監國。對於慫恿明英宗出征的專權太監王振,朝廷羣臣義憤填膺,紛紛要求懲處王振及其餘黨。王竑爲人豪邁有氣節,當時任戶科給事中,面對王振的同黨錦衣衛指揮馬順的呵斥,王竑憤怒至極,衝上去毆打馬順。王竑起了個好頭,羣臣一擁而上,把馬順打死了。然後王竑請求朱祁鈺交出王振另外兩個黨羽毛貴和王長隨,再把他們打死。

當時王竑年約36歲,在明朝的朝堂之上算是比較年輕的。這場鬥毆事件讓王竑得以揚名,但讓王竑成爲名臣的卻是他的才華和他一心爲民的情懷。

景泰元年(1650年)八月,明代宗任命王竑總督漕運,治理通州到徐州的運河,修築堤壩,疏通河道。景泰五年(1655年)時,由於水災氾濫,今浙江高郵、寶應一帶湖口決口。王竑曾負責都督有司部門修築,並監督造船,保障河道暢通。在朝廷俸糧出現問題時,王竑曾將積貯的陳糧發放給漕運官軍,解決俸糧問題。除此以外,王竑還積極治理所管轄範圍內的治安問題,曾積極打擊漕河之上的盜賊,收效很大。《明實錄》記載“沿漕河盜賊橫甚,漕軍爲有殺掠者。副都御史王竑以聞。命監察御史王用同錦衣衛官嚴捕之。”景泰六年(1656年)四月,王竑曾平定霍丘縣趙玉山流民叛亂。

在王竑總督漕運期間,徐州一帶從景泰三年到景泰五年均發生水災。王竑曾建議明代宗撥款二萬多兩銀子用於救災。王竑親自巡行災區,散財賑濟,並勸當地富戶拿出米25萬石,賑濟災民55萬7千多戶。爲恢復生產,又撥給百姓耕牛和種子,使5500戶百姓得以復業,並收留和安撫流入的饑民16000多戶。王竑在徐州受災之時爲國爲民的表現,讓他贏得百姓的稱頌。

《明史·列傳第六十五》:先是,鳳陽、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報,開倉振之。至是山東、河南饑民就食者坌至,廩不能給。惟徐州廣運倉有餘積,竑欲盡發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爲盜。若不吾從,脫有變,當先斬若,然後自請死耳。”中官憚竑威名,不得已從之。竑乃自劾專擅罪,因言“廣運所儲僅支三月,請令死罪以下,得於被災所入粟自贖。”帝覆命侍郎鄒幹齎帑金馳赴,聽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則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十五萬餘人。勸富民出米二十五萬餘石,給饑民五十五萬七千家。賦牛種七萬四千餘,復業者五千五百家,他境流移安輯者萬六百餘家。病者給藥,死者具槥,所鬻子女贖還之,歸者予道里費。人忘其飢,頌聲大作。

不過好景不長,景泰八年,明英宗在復辟之後,對於明代宗重用的一些大臣進行貶謫,包括王竑在內。《明實錄》記載“罷浙江參政王竑、右都御史李實俱爲民,子孫永不敘用”,這處罰還是比較嚴厲的,連子孫都受到牽連。其理由是,王竑曾在正統十四年打死錦衣衛指揮使馬順、毛貴、王長隨等人。或許,明英宗認爲,王竑打死馬順等人是導致明代宗能夠上位的關鍵。

天順五年(1461年),明英宗逐漸剷除了奪門派,對當初因奪門派而被貶謫的一些官員重新複用。內閣首輔李賢嚮明英宗舉薦了王竑,明英宗才起用王竑,讓他到西北參贊軍務。在此期間,王竑曾與副總兵馮宗率軍蒙古孛來的入侵,保障西北邊境穩定。

天順六年(1462年)春,王竑又被召回京城,因其此前總督漕運有功,明英宗再次讓他總督漕運,巡撫淮安和揚州。淮安的百姓聽到王竑再來的消息,紛紛歡呼迎拜。

明憲宗繼位之後,兵部尚書空缺,給事中蕭斌、御史呂洪兩人共同推薦兩個人選,一個是王竑,另外一個是李秉。經過朝廷羣臣的一番討論,明憲宗最終決定任命王竑爲兵部尚書。此時的王竑年51歲,走入了朝廷中樞,來到了他官場生涯的最高點。

在兵部尚書的任上,王竑做了三件事:

1.舉薦了名臣韓雍。天順八年(1464年),內閣大臣錢溥與東宮內侍王綸勾結,企圖排擠內閣首輔李賢,韓雍牽扯到此事,被李賢打擊報復,貶爲浙江左參政。應該是在這時,王竑與韓雍有了短暫的接觸,並折服於韓雍的才華。明憲宗繼位時,李賢仍任內閣首輔,王竑舉薦韓雍時曾被一些人以韓雍有罪爲由反對,王竑說:“你們說韓雍有罪,我不也是有罪被廢的人嗎?”最終,明憲宗採納了王竑的建議,起用了韓雍。

2.平定大藤峽盜亂。成化元年(1465年),廣西瑤族人曾起兵叛亂,王竑嚮明憲宗建議出兵剿賊。明憲宗任命趙輔爲徵蠻將軍,韓雍爲右僉都御史,率兵征討。同年底,韓雍率軍攻入山寨,並生擒侯大狗等七百八十餘人,斬首三千二百餘級,藤峽盜亂平定。此戰主要爲趙輔、韓雍之功,但韓雍爲王竑舉薦,且王竑坐鎮後方部署調度,功勞不小。

3.整頓吏治。王竑曾檢閱京城十二團營,並上奏對不合格的營職軍官八十餘人進行罷免,再選擇有才能之人補充。

本來在兵部尚書的職位上,王竑應該可以大展宏圖,此時卻發生了一件事,讓王竑心灰意冷。當時朝廷貼黃(對奏章中的錯誤進行糾正)的官員缺乏,王竑舉薦了嶽正和張寧兩人,但沒有被明憲宗採納,明憲宗還把這兩個人外調出京。王竑大爲不滿,竟稱病要辭職。明憲宗想挽留王竑,每天都派御醫給王竑看病,王竑沒有領情。成化二年(1466年)九月,明憲宗終於下令,讓王竑退休養老。王竑任兵部尚書有一年左右,實際上僅上任了八個月,後面四個月都在家養病。

王竑突然引退給人留下了諸多謎題:1.王竑只是舉薦了兩個人不被採納而已,不會有多氣憤。在朝堂之上,舉薦官員不被採納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大多數官員都有向皇帝舉薦人才而不被採納的經歷。王竑爲官多年,這點氣量還是有的,不大可能因此而氣憤。2.王竑以生病爲由引退,顯然是藉口。明憲宗天天派御醫給王竑看病,他的病有多重,他自己清楚,明憲宗也清楚;3.王竑並不是以退爲進。明朝的文人傲氣十足,經常會在自己的要求沒達到的時候稱病,其實只是想要個臺階掙個面子而已。王竑顯然是真的想引退,他“生病”之後,明憲宗除讓御醫給他看病外,還多次請求他復職。如果王竑想以退爲進,他早就已經達到目的,也早就應該復職,而不是裝了四個月的病。

《明史》認爲李賢阻止了王竑舉薦嶽正和張寧,引起王竑的不滿,進而引退。王竑自任兵部尚書以來,就舉薦了韓雍、嶽正、張寧三個人,卻有兩個人與李賢有仇,分別是韓雍和嶽正。上文已講過,韓雍牽扯到錢溥排擠李賢一事,被李賢報復貶職,卻被王竑舉薦復職。嶽正也曾獲罪,被赦免回朝後曾被李賢壓制,後來有人僞造了嶽正彈劾李賢的奏章,此事讓李賢大爲惱火。由此看來,王竑確實可能是因舉薦人得罪李賢,只是難以確定是否達到要引退的程度。

不管怎麼樣,王竑在明憲宗多次請求之下並沒有復出,最終還是惹怒了明憲宗。從明憲宗答應王竑引退之後,一直到成化二十三年,朝廷上很多官員都推薦王竑,明憲宗都置之不理。王竑在家整整22年,於弘治元年(1488年)十二月去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