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开始肆虐全球,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但很庆幸我们拥有阿司匹林,自从20世纪70年代阿司匹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发现以来,它就被人类赋予了新的使命——防治ASCVD。

这么多年来,阿司匹林抛弃了诞生之初的使命,一直在心血管领域默默地付出着,但近年来新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问世,有些人就认为氯吡格雷作为新一代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新星,是升级版的阿司匹林,有钱就先吃氯吡格雷。

今天,专家来为大家分析一下,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防治血栓作用的对比

总体来说,二者各有优势,各有劣势,目前指南对于抗血小板抗栓的治疗,首选推荐仍然是阿司匹林。

据美国一项汇总了6项大型临床试验分析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可使总的严重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成比例降低12%,主要冠状动脉事件风险降低18%;

另外日本的研究也发现,在拥有≥1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胆固醇血症)的年龄60-85岁的患者中,使用阿司匹林较未使用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5年累积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卒中或心肌梗死)降低6%。

但也有Meta分析结果却显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治疗老年性冠心病方面,氯吡格雷的有效性、抗血小板聚集结果以及安全性上均优于阿司匹林。

有钱人就得先吃氯吡格雷吗?

单从上面的数据上来看,氯吡格雷貌似全面碾压了阿司匹林,但这就代表吃氯吡格雷会更好吗?其实不然,氯吡格雷其实是一个前提药物,在体内需要经过肝脏代谢为活性药物才能够发挥作用,这就决定了它受肝代谢酶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发现,人体的肝代谢酶数量和活性又受到每个人的基因影响,这在临床上叫做基因多态性。一些人的基因决定了其对氯吡格雷代谢较快,因此可以使氯吡格雷的药效增强,但反之可能会使氯吡格雷的药效减弱甚至失效,这就影响了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及安全性了。

一项荟萃分析提示:PCI(冠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服用氯吡格雷且携带CYP2C19基因变异的亚洲患者比西方人群有更大的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这种现象与亚洲人CYP2C19基因变异比例偏高相关。

另外,氯吡格雷的代谢方式也很容易受到其他药物的影响,例如奥美拉唑同样是经过CYP2C19酶代谢,与氯吡格雷同时服用时会竞争CYP2C19代谢酶,使氯吡格雷代谢减少,药效减弱,而临床上通过CYP2C19酶代谢的药物非常多,鉴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所以这方面是需要注意的,但阿司匹林从作用机制和代谢方式上都与氯吡格雷不同,所以没有氯吡格雷的这些烦恼。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其实并非竞争对手的关系,临床上很多时候是同时需要这两种药物发挥协同作用的,比如PCI术后12个月内,其实更应该说它们是一对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战友。

综上所述,并不是所有有钱人就可以吃氯吡格雷,建议服用氯吡格雷前先进行基因测定,这样可以了解自身属于快代谢型还是慢代谢型,进而确定氯吡格雷合适的服用剂量。而阿司匹林,目前仍是指南推荐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首选用药。

参考文献:

[1]《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基因多态性与抗栓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我将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