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絕句

——鐫璞齋詞話之十一

文/孫葆元

講近體詩還是從五言絕句講起,儘管有專家認爲絕句是律詩的一半,把律詩攔腰截斷就是“截句”,因爲“截”與“絕”是同一個意思。還有人說“絕句”最早應該叫“截句”。但是從六朝起就已經有五言四句的詩叫絕句了,“截句”說只能是對這種詩體形式構成的判斷。

絕句有三種體式:律絕,古絕和拗絕。

作爲近體詩主要講律絕。

五言律絕有四種形式。

第一種: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這一種形式叫仄起平韻正格。凡第一句第二字爲仄聲字且後面不押韻的爲“正格”。

第二種: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這一種形式叫平起平韻偏格。它的第一句第二個字是平聲字,後面也沒有押韻,所以爲“偏格”。

第二種形式是把第一種形式的前兩句移到了三、四句的位置。

第三種: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這一種形式仍然仄起平韻,卻不能稱“正格”,因爲它的第一句是押韻的。它與第一種形式相似,只是把第一句第五個字由仄聲字改爲平聲字並押韻,這樣一改就連帶了第三個平聲字,於是就改成仄聲字。

第四種: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這是平起平韻,仍然不能叫“偏格”,它的第一句也是押韻的。這一種形式與第二種相似,只因爲第一句押韻,遂把第五字由仄聲字改爲平聲字,又把第三字由平聲字改爲仄聲字。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所謂“正格”的概念,第一句第二個字處在仄聲位,且尾字不在韻上,只在二、四句押韻。所謂“偏格”的概念是,第一句第二字在平聲的位置上,尾字不在韻上,在第二、四句押韻。

這裏介紹了近體詩中正格和偏格的概念,是方便於詩體的敘說,與創作沒有很大關係。現在有人寫一首詩,總是習慣在題目前標明五絕,七絕,還標明“正格”之類,就好比寫出一篇文章,要標出虛構與非虛構,歷史與現實,科幻與玄幻一樣,畫蛇添足。其實是故弄玄虛。好詩自在詩中,而不是靠體裁去唬人,這樣的標榜只能說明作者的賣弄。

還有兩種仄韻詩也應該一併介紹一下:

第五種: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韻)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韻)

這是仄起仄韻正格。

第六種: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韻)

這是平起仄韻偏格。請注意第一、二句,它是把第五種體式的第一、二句調了一個位置。

第五種和第六種絕句是很少見的仄韻詩。

明確了五絕詩的格式,我們就可以看它的例證了。

白居易 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是一首仄起平韻的正格絕句。請注意它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對仗句:“綠蟻”對“紅泥”,“新醅酒”對“小火爐”。這就是五律詩的截句,即律詩的後一半。可以理解爲一首五律的頸聯和尾聯的結合。

李白 靜夜思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平起平韻偏格絕句。請注意它與白居易《問劉十九》相反,截取的是五律的首聯與頷聯。第三句與第四句對仗:“舉頭”對“低頭”;“望”對“思”,都是動詞;“明月”對“故鄉”。

李益 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這首詩特別有意思,它是仄起平韻正格。它既不是一二句相對,也不是三四句相對,可以理解爲五律中首聯與尾聯的組合。有詩評家把這種作法叫“散體”。大多數絕句都採用這種散體。因爲它不受對句的約束,更自由。我們講過詩的聲韻,第一句第五字“賈”,在這裏讀gu(古)聲,第二句押韻,押在“期”上,與第四句“兒”字屬於平水韻“支”韻。在今天讀來它字字不押韻,十分拗口,這就是我們在前邊講的普通話對遠古語音的進化。

柳宗元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平起仄韻絕句,是一首古絕。“絕”是平聲,“滅”是仄聲韻,“雪”是仄聲韻。其實“絕”是不以韻論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