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面,开篇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桥段“孟德献刀”,就是曹操向司徒王允借刀刺杀董卓,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刺杀董卓的事件,但主角却不是曹操,也同王允没有任何关系。

据《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和袁绍召董卓进京诛杀宦官,结果董卓还没到,何进就被杀了,十常侍劫持少帝逃走,而董卓迎少帝于北芒,然后带着皇帝返回洛阳。

接着,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从此大权在握。为了稳定权利收拢人心,董卓准备启用一批人才,其中就有曹操和袁绍,但是曹操和袁绍不愿与他同流合污,纷纷逃归乡里。

《曹操传》说: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曹操在历史上从未与董卓合作过,不过董卓应该是欣赏曹操的,他把曹操从典军校尉(西园八校尉之一)提拔为骁骑校尉,还要与他计议大事。

曹操、袁绍本就是权力拥有者,董卓的入京对他们来说是一大威胁,两人认为董卓必不能长久,所以曹操辞官而去,压根就没有与董卓见面的相关痕迹,更不用说刺杀国贼的壮举,而袁绍则是跟董卓闹了别扭之后横刀长揖而去《袁绍传》。

看完史实,我们再回头看看《三国演义》里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当时董卓弄权,司徒王允召集一班老臣商议,商议过程中就开始哭泣,此时曹操抚掌大笑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

王允问他不思报国为何反笑?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于是拿了王允的“七宝刀”来见董卓。

寒暄了几句后,董卓脸向里倒身而卧,曹操心想“此贼合死”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

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随即借口试马就跑了。

这个故事很精彩,拍成电视剧,情节也煞是好看,但是这个故事却并不是史实而是完全虚构出来的。

首先,曹操确实干过刺杀人的事,但他刺杀的是张让。

而刺杀董卓也确有其事,但刺客并非是曹操,也与司徒王允无关,而是一个名叫伍孚的人。

关于伍孚刺杀董卓这件事在《三国志》和《后汉书》里都有记载。 伍孚字德瑜,时任越骑校尉,由于董卓专权,残害忠良,伍孚决心刺杀他。

《三国志》对伍孚刺杀董卓有详细的描述:孚着小铠,于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至合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却不中,即收孚。

《后汉书》中记载:越骑校尉汝南伍孚忿卓凶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怀佩刀以见卓。孚语毕辞去,卓起送至阁,以手抚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

罗贯中正是运用了“移花接木”之术,把这一史实嫁接到了曹操和王允身上,从而引出了“美人计”、“连环计”。

罗贯中此举可谓是洗白了曹操,这个故事把曹操当成了英雄来塑造,表现了曹操的豪气与胆识。

新三国里,还是以《三国演义》为基础,又增拍了几个细节。

1、开篇,王允请众官员赴他的寿宴,却没让小黄门通知曹操。这是因为曹操乃宦官之后,而且还屈身事董卓,没想到曹操毫不顾忌,在公众大喊出声:国贼董卓!

喊得漂亮,喊出一身男子气概!

2、之后曹操不请自到,可惜,满坐大丈夫,尽做女儿态。曹操大笑,王允佯装大怒,命人将曹操叉出门外,却又命心腹在门外对曹操致歉,并在密室与曹操相商。这里的改编的是之前伍孚刺杀失败是因为董卓身穿宝甲,曹操欲借王允府中宝刀再次刺杀。

3、后来吕布屠戮曹操家人的情节,据高导说是此处杀的都是曹操的奴仆,这一段,感觉单纯是高导为了凑时长用的。

不过枫叶山人认为,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新三国》中关于行刺董卓的改编,在逻辑上还是能站得住的,一代枭雄,当有此勇气,行此大丈夫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