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楼市动作不断,即使是轻微的风吹草动,但在外界人士过分解读下,总能凸显不一样的含义。例如相关部门表示“十三五”期间,全国超额完成2000万套棚改目标,与此同时旧改已改造老旧小区2.78万个小区,占年度目标70%。仅从这2个数据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可以看出新旧调控周期的正式交棒,也许市场并未有明显变化,但不得不说政策先行。作为消费市场环节的重要环节,当政策画风突变时,往往大多数人仍还未知而后觉。严格意义上来讲,现阶段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楼市,贬值空间远远大于增值空间。

在市场面临天花板的背景下,我们时常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房价走向真的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吗?表面上来看,商品房仍是市场供给主要体系,但不得不说在小产权房、自建房等明显规模压制下,我国房子足够30亿人居住并不是一句空话。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显然不是,或者说空置率早已成为供给端最后一根稻草。

本质上来就,对于空置率的高低,我国并没有明确官方数据,但令人比较信服的数据就是2018年西南财大的调研数据显示住房空置率均值为23%。对此我不禁感叹“我国最缺的是房子,最不缺的还是房子”,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透露市场当前面临的问题,人房分离,供需错综的格局愈演愈烈。

如果要用数据来衡量矛盾,那就是房价收入比,按照国际标准来算,房价收入比在3-6之间是合理状态,但对于我国特殊行情来说,均值9.3就显得很尴尬,特别是深圳、北京更是突破了46.3、43.5。对此简而言之就是不吃不喝40年才能买起一套房,想安家落户的人有很多,有能力的人却少之又少。

其次居民自身杠杆率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央行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杠杆率为60.4%,其中家庭财富70%都聚集在房产。也就是说在极重金融属性前提下,资金流动性出现鸿沟。毫不客气的说,一旦房价跌幅超20%,首当其冲的并不是所谓的开发商,而是那些选择高杠杆入场的人,其中不缺乏刚需群体。

从以上特殊背景来看,当前楼市天花板清晰可见,由于市场规模突破16万亿,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直接挂钩。若是强势调控,恐怕更多的是触底反弹;若放任不管,最后受伤的还是刚需。而站在这个角度,楼市将迎来2大逆转,“囤房族”或将全面消失,也将作为新一轮调控的开门红。

从资金角度来看,我国M2始终处于上升趋势,即使是低迷的9月份,同比上涨10%。在基础经济学中,有这样一句老话,那就是资金的本质是逐利,哪里有利润,资金就会流向哪里。正是因为这一点,在过去20年里,我国房地产行业水涨船高,即使房子供大于求,最后结局也是上涨趋势。但反观现在,杭州、郑州等地挂牌房子激增,卖房远比买房的人多,其资金流向一目了然。

从政策角度来看,按照市场惯性来看,金九银十作为市场旺季,往往迎来的是政策放松、加快市场交易。反观今年,仅地价层面的政策,南京、东莞等14个城市陆续出台新规,涉及竞拍规则、限地价、加大土地供应等措施,那些前段时间火热城市成交量均迎来腰斩,例如深圳。

平心而论,当看到这2大逆转时,囤房族需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卖不出去的房子还是现金流吗?俗话说房价走平即亏钱,即使是单纯每年的通货膨胀,核算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就连棚改都成为了过去式,请问你的房子价值又在哪呢?

总的来说,未来的楼市格局足够清晰,例如城镇化进程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要体现、宅基地确权加快进行、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使得土地审批权大规模下发,也许这些还未初具规模效应,但不得不说任何一种,足以冲击整个市场现状。

在我看来,那些还没有买房的人笑了,一方面是当前形势并不明朗,对于一般人来说,此时买房更多意味着高位接盘,至少短期内套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就说稳定偿还房贷的能力将成为买房是否亏钱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长期来看,房价趋向下行,无论是二线城市的人才政策,还是三线的购房补贴,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买房并非是一件难事。最重要的是站在个人角度来看,今年形势有点特殊,不亏钱就算赚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