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的涨跌一直都是购房者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去库存、棚改的兴起,各地房价一路走高,在住房需求集中化的背景下,房价到底有没有上限?已然成为了大家思考的问题。对于那些持肯定的人来说,城镇化进程在加速进行,与此同时教育、医疗资源有限,最关键是土地一定的,即使是土地规模能正常供应,但在现有体制下,仍有一丝潜在拐点,物以稀为贵就是对房子最有价值的评价;对于那些持否定的人来说,原因很简单,房价基于市场消费水平,毫不客气的说在过去20年,几乎所有人的财富最后都流入房产,在失去流动性的背后抗风险性却直线下滑。

本质上来讲,大家在研究楼市层面必须先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市场预期决定走势,不管是购房者内心预期还是政策调控,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预期而影响判断房价的走向,例如往往调控加码的背后市场必然迎来新一轮低迷。

如果要说更加直白的话,那就是大家口袋里的钱决定你的行为。早在上一轮调控周期,手里拽着大量现金流的开发商并未投入正在进行中的项目,而在大手大脚拿地。最本质原因就是看涨房价;其次对于曾几何时居民杠杆率只有30%的消费市场,表面上看买房增值风险明显小于贬值,既然买得起,为何不搏一搏?也许仅从这一点来看,大家应该对资金层面有了更深的理解。

俗话说对于楼市而言,十年一次中周期,四年一次小周期,而2020年恰恰也是新一轮调控的拐点。事实上对此现阶段有很多信号能佐证这个观点,例如曾经雷打不动的房价近些年逐渐下行,特别是曾经极度火热的城市,例如温州、郑州等地,由于自身产业结构和稀缺资源乏力,单薄的经济实力并不能支撑虚高的房价;据央行数据显示,超50%的人今年并没有购房意愿,甚至搁置购房需求。

在这样特殊背景下,我们不禁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首个贬值潮或启动,严格意义上来讲,以点为面的波动效应席卷楼市,大家可以从以下内容看出一些规律:

从土地供应角度来看,土地出让金一直是大家想舍弃又不能舍弃的重要部分,对此2018年我国土地出让金占地方预算收入的66%,仅从这个数据来看,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或者说大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产业能够代替这66%的占比。事实上在这次金九银十中,宁波、南京、东莞等14个城市陆续出台稳地价政策,涉及到竞拍规则、落地限价、加大供应等环节,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醒悟中。

从资金流向角度来看,最直接关系就是M2走向,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16.41万亿元,同比上涨10.9%。而增速环比只上涨0.5%。也就说也许整体资金量富裕,但并不存在大水灌溉,或者说楼市里面的钱正在逆向流入实体经济。

从人口角度来看,众所周知房价走向长期看人口,简而言之房价的净流入率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有时候我们会思考一个问题,住房需求的背后是人口还是有效劳动力,答案显然是后者,这才是近些年各地出台人才政策的本质原因,特别是那些高端人才,一点那个落户,就基本是全家落户。若再结合城市群、都市圈的吸虹效应,长三甲、珠三角、京津翼未来将承载70%的住房需求,这显然不是一句空话。

从以上3点来看,足以证明本次调控“首个贬值潮”或启动,也许这一股压力并不房价的高低,而是宏观层面因素的变化,所谓的市场横盘只是供需关系的延迟效应,想抛房的不愿降价,而想买房的面对高房价,也是有心无力。

事实上对于这一点,最近楼市“坏消息”将至,例如相关部门出台“3道红线”,对于开发商来说,触发一道则限制有息债务5%,也就说当前负债率直接影响后续是否能正常融资;监管部门对大型银行机构,要求控制住房贷款增长,甚至降低在30%以下,也就是说贷款审批资格将极大提升。接下来最关键的是“十三五”期间,全国超额完成2000万棚改目标,而在另一边今年旧改改造老旧小区2.78万个,占年度目标70.7%,旧改和棚改正式完成交接棒。

总的来说未来楼市很难,而对于那些内行人来说,却正在悄然撤离,例如王健林、李嘉诚、潘石屹等大佬,早在几年前就纷纷变卖旗下房产业务。反馈到市场行情就是二手房挂牌房源激增,卖房子比买房的人还要多,这早已成为现实,但平心而论,仍有大多数人还活着幻想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