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五年級(五四制)上學期第三單元的一道數學題:

一個長方體玻璃魚缸,底面是一個周長爲60釐米的正方形,現向魚缸倒入9升水,魚缸內水高多少釐米?

一個學生是這樣解的:

9 升=立方厘米

60÷4=15(釐米)

9×15=135(釐米)

答:魚缸內水高135釐米。

問孩子是怎麼想的?爲什麼要這樣計算?

孩子說:“底面是正方形,正方形有4個邊,周長爲60釐米,除以4後每個邊長是15釐米啊,將9升水倒進去,水的高度就乘9啊!”

再問:“爲什麼邊長乘9就是水的高度啊?”

孩子說:“那誰知道啊,反正列式無非是加減乘除,把給的數都用上得出個結果就行了!”

再問:“你這樣算,到底對不對呢?”

孩子頭一歪,眼一斜,不屑一顧地說:“對不對由老師批啊,不管我的事啊!”

我問:“如果不對怎麼辦呢?”

孩子說:“不對就改啊,老師說讓怎麼改我就怎麼改嗎?”

…… ……

當下,每天放學時,老師都會給孩子佈置很多作業,“A4開”的練習冊,少則兩頁,多則4頁,有幾十道題目;雙休日更多 ,甚至多到“以本”計數,題目少說也有上百道啊。

老師們之所以佈置如此多的題目,那是因爲,在許多老師看來,數學學習就是刷題,“刷題百道,考分自高”。但是,老師們卻忘記了,凡事有度,物極必反。你給孩子們佈置的題目多了,讓他們沒有了動腦思考的時間,僅是以完成題目爲最高目標,而不管題目的對錯,這個時候,題目做的越多,孩子數學就會越差了。

數學學習,做題不重要,關鍵是建立數學思維——讓孩子在頭腦中建立起“數學模型”,學會用數學模型去分析。

比如開頭中的“魚缸題目”,考的是孩子的空間思維能力,如果孩子頭腦中“長方體模型”沒有構建起來,這樣的題目是很難做對的,因爲它不知道從何入手啊。

遇到這樣的題目,應當讓孩子如何思考呢?正常情況下一般應是這樣的:

第一步:讀到“一個長方體玻璃魚缸”,孩子腦子中就要想:哦,這是一道關於“長方體”的題目,頭腦中當浮現出“長方體”的形象(如圖1);

第二步:讀到:“底面是一個周長爲60釐米的正方形”腦子中就要想:哦,這個長方體的底面是正方形啊(如圖2);

第三步:讀到“現向魚缸倒入9升水”,孩子腦子中就要想了:哦,水倒進去以後就和魚缸的形狀一樣了,也就是一個“水立方”了!(如圖3,注意,這一步最爲關鍵了!如果孩子沒有這一步想象,題目就很難做對了

第四步:“倒入9升水”,也就是這個“水立方”的體積知道了,是9升=9立方分米=9000立方厘米。

第五步,“水立方”的體積都會算,很簡單。

體積=長×寬×高

現在體積知道,求高。列出式子也就是

高=體積÷(長×寬)

(這一步小學二三年級就會了,逆運算嗎!哈哈!)

第六步,哦,現在只要知道底面的長和寬就行了。題目說了,是一個“正方形”,周長是60釐米。求邊長誰不會呢?(現實中,大家可以觀察發現,很多孩子這一步都是沒有問題的!)

60÷4=15(釐米)啊。

第七步:將所有數據“代到”第五步的公式“高=體積÷(長×寬)”中就行了

第八步:開始列式計算:

9000÷(15×15)

=9000÷225

=40(釐米)

答:魚缸內水高40釐米。

這個題目,難度在於“水立方”這個“長方體”要孩子自己在腦中“構建”——無形的水倒入有形的“長方體”中形成“水立方”,這個過程需要孩子自我想象。而且,頭腦中要清楚,這個“水立方”只是“底面”和原來的長方體即魚缸有關係——大小相同,體積和其則沒沒有關係。而現在我們知道,

水立方的底就是魚缸的底面,因此,只要知道了魚缸底面的長和寬(或底面積)就行了。

答案很簡單,思維最關鍵。解體積、表面積題目,孩子頭腦中一定要構建起 “長方體模型”,沒有這個模型,孩子便會找不到方向、摸不着邊際,不知道長寬高這些數據都在哪裏——因爲,長有4條,寬有4條,高也有4條,每4條都相同啊,有6個面,每2個面都相同,孩子遇到問題時,要在腦中將這個長方體不停地“轉動”……

因此,數學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多做題,而是要讓孩子頭腦中建立起數學模型,如幾何方面的,長方體模型、正方體模型、代數方面的行程問題模型、效率模型等,所有問題,無論多麼複雜,最終都是會歸於這些模型,靠這個模型的基本“公式”來解決。所謂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個數學模型的過程,有了這些模型,孩子做題時纔會有方向,纔不至於去湊數。反之,如果孩子腦子中形不成這些模型,刷題越多,孩子數學成績就會越差,因爲,孩子根本就沒有學會數學啊……

“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爲數學老師,要想提高孩子的數學成績,功夫當下在讓孩子在頭中建立數學模型上,而非是下在刷題上!

(作者,李玉柱,本文爲 平湖一柱 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