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我們的《中師生》這個公衆號上,我們談了一代中師生的話題,講到一位中師生的經歷。這位中師生畢業之後,當地沒有分配工作,自己就去南方打工,在一所民辦學校當四五年教師,後來,又回到老家,考上教師編制。

在家鄉的學校教書時,唯一能堅持的就是沒有放棄自己的學習,四處尋找考試的機會,做夢都想考走。功夫不負有心人,教書十二年後,他考上了公務員,離開了教師隊伍。

他說,每個人都會遇到磨難和挫折,磨難和挫折恰恰可以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生活中有了酸甜苦辣,纔是充實精彩的人生。心若向陽何懼憂傷?

這位朋友的經歷非常有代表性。許多中師畢業生,教書後多是堅守在教育一線,雖有不滿意,但是,從來沒有想過要走出去,或者,對教育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一直講臺上奉獻。

當然, 也有一些中師生朋友,決心要衝出去,離開現有的平臺,尋另外一個天空。因而,90年代起,中師生考上研究生的特殊多,現在,能在大學裏教書,或者一線城市工作的當年的中師生,多是當年考研出去的中師生。

昨天的文章發佈後,引起了一些中師生的共鳴,一位朋友說:

中師生,不要抱怨,那樣只會讓自己更加愧疚感增加。

我是1985年畢業的第一屆初中畢業上中師的學生。

1985年畢業後,被分配到離縣城50公里的西南部小學,在三縣交界處,學校不通班車,沒有電。生活困難大。

第二年開始,我到初中教書。除美術、英語、語文沒有教過外,要你教啥教啥。初中教師要求大專學歷,就提升學歷,先學力培訓,不行;上自考,不行;上函授,免強畢業了,夠學歷要求時,已經到了1990年了。

1988年,讓我臨時當初中負責人後不久,有一從政機會,未動心。初中被撤併,繼續當老師。

1995年從政後,一度提拔幹部要看第一學歷,這些都不怪別人。上中師時,僅僅是想喫個鐵飯碗,跳農門而已。

我從來沒有怨過誰。

改革開放初期,下海的、經商的多了,有的潛水了,有的嗆水了……任何時代都需要傳道、授業、解惑者,現在是,將來更是。

有名人說,以後不需要那麼多教師了,那是扯蛋。

上中師,我無悔!

這位朋友說,我們三代人當老師,六十年代父親簡易師範畢業當老師,我和妻子八十年代中師畢業當老師,我女兒省師範本科畢業當老師。

這位朋友家三代師範畢業生,對於當教師情有獨鍾,好爲人師,樂爲人師!

在我們的《中師生》這個公衆號上的文章中,有人提出當年讀中師,對於一些人是不公的,或者讓一代中師生心存悽然。

我們認爲,初中畢業上中師,中師畢業教中小學,是一個時代印記,中國教育的振興,一代中師是助推器。中師生,曾經是學霸,現在是支撐教育天空的師者,將來永遠是值得歷史銘記的功臣。

中師生將成爲歷史,但是,在尊師重教的環境下,中師生將成爲一代一代教育人的記憶。這世界總有願意當教師的人。當教師者,將會記得教師隊伍曾有一個優秀的羣體,那就是中師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