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布

衆所周知,諸葛亮可謂三國時期最爲頂尖的智囊之一,他出身於鄉野,後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感動,爲報知遇之恩而出山相助。

諸葛亮剛出山年僅27歲,而當時的劉備更是落魄,正因爲劉備憑藉諸葛亮的才能,纔有幸得到荊、益兩地並拿下漢中成就了自己的霸業。

後來,劉備爲關羽復仇兵敗白帝城,在遺言中將自己的基業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希望他可以鼎力輔佐劉禪當好皇帝。之後,諸葛亮就一面準備北伐一面輔佐劉禪,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先帝之復漢的宏願,但不幸病逝五丈原。

形象

後人大多羨慕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君臣之情,認爲是典範。然而,客觀事實並非如此,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曾讓諸葛亮在“鬼門關”走了一遭,爲何小編要這樣說呢?

話說,早年劉備投靠劉表擔任新野縣令,但劉備豈能甘於平庸,便開始招兵買馬,後來徐庶推薦諸葛亮給他,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出山相助,劉備人生命運開始轉折。

之後,劉備極其倚重諸葛亮,凡是都會過問諸葛亮的意見,在劉備稱帝后諸葛亮成爲丞相,權力之大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形象

劉備兵敗夷陵倉皇逃往白帝城,此時劉備命不久矣決定向諸葛亮託孤,言中道:孔明才華遠勝曹丕,肯定可以一統天下恢復漢室,劉禪如能成爲一個合個皇帝,那就努力輔佐,如果不能,孔明可以取而代之。

劉備的話在旁人看來,是對諸葛亮的絕對與親厚,甚至不惜將帝位相讓,但其內涵並非如此。劉備開口就說孔明才華遠勝曹丕,如果這句話與後半句連在一起,就可以理解爲當今諸葛亮才智無人能及,一統天下只是時間的問題。

而當時的形勢依然是三足鼎立的局面,東據孫權北有曹魏,劉備爲何只說曹丕而不說孫吳?說到這裏,可能會有朋友認爲此時孫權並未稱帝此爲原因之一,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曹丕篡漢自立。

形象

大家都知道早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爲漢臣實爲漢賊,他不敢廢漢自立,而當曹丕繼位魏王后,直接逼迫漢帝退位,自立爲帝,此時的劉備對諸葛亮說“孔明才能強於曹丕十倍”,就是在故意敲打他,並非誇讚。

而後面又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直接挑明意圖。如果劉備是誠心讓諸葛亮取代劉禪,則最正確的做法是直接下達詔書,讓諸葛亮取代時能夠名正言順,而不是對其口頭說說“君可自取”

諸葛亮可是絕頂聰明的人,怎會看不透劉備的意圖,知道劉備可能動了殺意,嚇得痛哭流涕以示自己的絕無二心: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也成就了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傳世美名。

形象

後來,大家也都知道,諸葛亮的確如自己所立下的誓言,明知劉禪昏庸,但卻未從有過反叛之心,反而更爲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在託孤時仍然不放心,爲此他又加了一層“保險”:對劉禪說以後丞相就是你的相父,你要像對待我一樣對待他。

劉備也是故意讓劉禪拜諸葛亮爲相父,其意圖不是讓諸葛亮提高地位而是想要完全斷絕諸葛亮的稱帝的機會。

形象

在劉備的隻言片語中,讓諸葛亮與劉禪成爲了“父子”,一旦諸葛亮敢廢劉禪自立稱帝,那就是“父奪子位”,會令世人所不齒,留下千古罵名。

這麼看來,劉備是一直不信任諸葛亮的,對其一直有着忌憚的心理,甚至還說出了“君可自取”的話來故意試探。

我們回顧劉備的性格、算計與亂世梟雄的往事,不難想象,一旦諸葛亮真要自立稱帝,會落得怎樣的下場。

形象

本文參考資料:《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諸葛亮傳》,《劉備傳》,《諸葛亮傳》,《品三國》,《百度百科相關詞條——三國志,三國演義,劉備,諸葛亮,細品白帝城託孤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