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和我的家乡》拆开来看都是错的短片,但是观众还是更愿意把他们当成同一个类型电影来看待。导演风格迥异不用担心,因为是在一个限定的话题内进行创作,整体上给人的感觉也不会太分裂。这是《我和我的家乡》在国庆期间打包卖出好价格的关键所在。这其中又以徐峥导演的《最后一课》最为突出,影片运用了大量的闪回和蒙太奇的创作手法,在有限的篇幅里以小见大,选题立意都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电影,看得出徐峥还是在用传统电影的思路在创作。

虽然徐峥指导的《最后一课》取得不错的口碑,但是在和人合作尤其是和老朋友们合作上,好像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长久且持续产出创意,这里不得不提曾经的搭档王宝强和黄渤都是非常有想法的电影人才,但是三个人分开执导的电影,票房加在一起和三个人一起主演的电影票房几乎一样多,这就让人不得不去思考这有趣现象背后的秘密了。

徐峥后来的“囧系列”没有黄渤和王宝强,江湖传言是因为财散人聚的道理,当年据说就是分账没弄好,黄渤和徐峥两人短暂地闹掰过一次,后来两人都经历了身份的转变,关系才逐渐有所缓和,钱的事情有机会可以再转,计较一时的得失不利于把喜剧做大。和黄渤合作是这样和王宝强也是这样,几位既是主创又是主演,后续做起导演,拍的作品也受当时第一次合作时候的影响。

“囧系列”的第一部《泰囧》,可以说是徐峥黄渤王宝强三人练手的机会,尤其对于徐峥而言意义巨大,此后不但直接包揽了春节档的笑点,甚至民间还有“囧之父”的美誉。三人大概也一起坐下来喝酒畅聊以后一起做事一起分钱,只是在现实利益的诱惑下,即使是亲兄弟也会有人肯定会觉得不够公平。囧系列在徐峥手中一步步实现了变现,直到《囧妈》的出现,徐峥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创意枯竭了。

在创作《囧妈》的故事里,虽然想要搞笑的心不变,但是故事已经成了另外的故事。之前无论是《泰囧》还是其它都是公路片是皮囊,骨子和血肉里面有小人物的悲欢才是喜剧片的精髓,可是徐峥赚到钱之后这种小人物的性格却找不到了,人越有钱创作的东西越难让人感同身受,徐峥现在脱离了贫穷阶级,他的电影再也无法打动原来的观众了。

要想翻身只能再次取悦观众。徐峥已经成功过一次,成也靠囧败也靠囧,一个笑点吃8年吃成了电影圈里现象级事件也算一种本事。国民对于搞笑这件事也在升级,笑点已经从囧变成笑中带泪,徐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只是《囧妈》还是一个脱离现实意义上的虚构故事。要想做喜剧,接下来就需要徐峥从更加苦涩的生存找到底层人能开怀大笑的理由,做成了他就能成一代宗师。

然而早就晋升为上流阶层的徐峥,即使还有当年的勇气,仅有的这份才华也不足以支撑他在更难的剧本中完成表演。真实靠演是没法打动人的,徐峥兼有演员和导演两种角色的敏锐,却再也找不到当初拍喜剧的初心。这也是黄渤沈腾等喜剧电影人同样的困局。三人在喜剧创作之路上都折戟沉沙,再相聚多数是嘲笑和商业互吹,已经没有了当年追逐喜剧的梦想和气质。

而“唐探之父”陈思诚显然一开始就避免了徐峥这样的命运,陈思诚和他的制作团队一开始走的就不是徐峥这种草莽的路子。外人眼里看热闹,好的作品离不开成熟的业务体系,“唐探”这几年的制作水平显然没有降低,不管陈思诚的管理水平如何,他的这一步算是走对了,那就是面对王宝强这种特邀演员,也只是按照市场价给酬劳,兄弟归兄弟工作归工作,完全没有徐峥三人组当年的乱象。

尤其是在徐峥的《囧妈》口碑扑街的情况下,愈发显现出陈思诚在对待作品方面的隐忍和坚持。徐峥现在已经不再是纯粹 创作者了,他制作出来以后就会急着脱手变现,为此似乎可以扮演不通过的角色。商人属性愈来愈明显的徐峥,在创作的才气上边灵感越来越枯竭。即使作品完成度很高,对于真正了解他的观众来说,他的那些电影也就很难再打动人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