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血淋淋的禅让

文/郭峰(书房记专栏作家)

禅让:尧舜禹时期领导地位是拱手相让?真实的情况是血淋淋的

唐尧霸主地位维持了200年,古虞国、古夏国与它是宗藩关系?

黄种人战胜棕色人,靠的是弓箭;

古唐国人取得霸主地位,靠的是制陶工艺;

那么,虞国人夺得霸主靠得是什么?

盐。

普普通通的盐,威力无比。

弓箭的优势,保持千年,就被人学去了;

制陶工艺,再严防死守,保持几代人,也就没了代差优势;

盐呢,是不可再生资源,学不去的,而古虞国正拥有这一稀缺资源。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现代海盐生产工艺普及前,这么大的中国,内地只有3个地方产盐。

四川自贡井盐,陕北定边池盐,山西运城解盐,就这3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贡盐运输不便。

陕北定边地处蛮荒之地,沙漠腹地,人烟稀少,还常常掌握在异族手中。

只有山西运城解州盐,在中原,谁控制了运城,谁就控制了经济命脉,就像今天控制了中东油田。

“有油没盐,吃不见香甜(咸淡)。”

“雨肥风瘦,盐香蜜甜。”

盐这玩意儿,不论贫富,人人离不了,你三天两天不吃盐还凑合,半年不吃盐试试。

历朝历代,都把盐作为战略资源,实行盐铁专卖。即使现在,都市场经济了,商品极大丰富,国家仍实行食盐专卖,各区县都设有盐务局。

古虞国依靠解州盐,财富源源不断地涌进来,迅速成了强国。

自贡盐井。

顺便说一说晋商。

晋商是中国最大的商帮,清末全国有50多家票号,山西一省就40多家。票号是什么?银行啊,集中在祁县、太谷、平遥,“祁县的灯,太谷的棚”,垄断了中国的金融业,祁县、太谷、平遥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晋商不只明清厉害,历朝历代都很厉害,源源可追溯到尧舜时期。为什么?和运城解州的盐有直接关系,近水楼台先得月,贩盐啊,有经商的条件和传统。

山西这地方出商人,还和它的地理有关。

商人和文人有相似之处,需要积累,经验、资本、文化积累。说三辈才出一个贵族,为什么?那是骨头里的东西,学是学不来的。

山西,山河表里,东有太行,西有黄河,北边是大漠,还有雁门雄关,南边是中条山、黄河,中间是富饶的汾河谷地,和陕西有点像。不过陕西关中面积大,是一个整体,山西的盆地被山川分隔成五六块。

北方多战乱,山东、河北、河南,华北大平原,一望无际,一有战乱,像碾子一样碾过,逃无可逃,于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赤地千里。拿碾子在山西碾,碾不尽啊,沟沟缝缝里总能藏人,碾几遍也碾不平。

另外,山西近边,和北方游牧民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山西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刘渊、石勒,本身就是匈奴,勇猛好战,有尚武之风,它不欺负别人就不错了,你还去招惹他?

于是,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灭绝,山西总能逃过一劫,山东、河北、河南没了人烟的时候,山西还人满为患呢。于是从山西人口大迁徙,“故乡在何处,山西大槐树”。

你看语言,中国北方,从河西走廊,甚至从云贵川,到关中,到河南,到河北、山东,直至东北,语言都差不多,叫北方方言。每到一地方,头几天可能还听不太明白,过不了一周,就听明白了。为什么?北方多战乱啊,前一拨人死光了,人口又从一个地方迁来,语言当然差不多。

北方这么大,唯独山西话不属于北方方言,自成体系,叫晋语,和其他地方人说话都不一样,很不一样,保存了大量古语,保存了入声。外地人去山西,别说一周啦,呆半年也听不懂啊。

山西,被隔成大大小小8个盆地,够零碎的。

继续说古虞国。

古虞国处在运城盆地,运城盆地南,是陕原盆地,中间隔着中条山

陕原盆地是个狭长盆地,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30~40公里。陕通狭,字形相近,发音相同,意思一样。

陕原盆地就是今天的三门峡市,有个县,叫陕县,陕县以西,就是陕西。没想到当初横扫六国的三秦大地,后世拥有这么窝囊的名字,竟然取自一个不知名的小县。

4000多年前,陕原盆地不属于东羌4国中的任何一国,盆地里散布着数个或十几个小部落。虞国强大后,首先把侵略的目光投向陕原,不费什么力气,虞国侵占陕原,面积和人口几乎翻了一番。

虞国更强大了。

强大后的虞国,面积和人口大约是古唐国(尧)的2倍,就不服气了,有了想法。4100年前的某一天,虞国军队开进了唐国。

这次改朝换代似乎没有大的流血,虞国人只是把唐国人赶出都城,像项羽一样,一把火把唐国人的都城烧掉,并毁坏了唐人贵族墓地。

唐人成了被统治阶级。

就是这次没有大的流血的改朝换代,被后世粉饰为尧对舜的禅让。

温情脉脉的尧舜禅让。

也的确,舜没有杀唐国国君(可理解为尧),毕竟是老丈人,只是把老丈人关起来,这就是“尧幽囚”。当然,后面还有“舜野死”

《竹书》:“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虞国把运城盆地的虞人纷纷迁到临汾盆地,对古唐国实行殖民统治。他们很快在唐国旧都西南建了一座新城,200万平方米,是唐都的4倍。

家里有矿,太有财了。(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