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媒體觀察:局地疫情多次暴發,溯源調查發現了什麼?

來源:韓亞棟/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10月20日消息,10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發佈消息,溯源青島疫情時,中國疾控中心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這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

10月18日,對廣州花都無症狀感染者王某的溯源也得出結論:王某感染的病毒基因序列與其工作的隔離酒店發現的境外輸入病例病毒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可以完全確認王某感染來源於隔離酒店的境外輸入病例。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東北地區(黑龍江綏芬河和吉林舒蘭)、北京新發地、新疆烏魯木齊、遼寧大連、山東青島等地相繼出現小規模聚集性病例。這幾次局地暴發疫情,溯源調查發現了什麼?在全球累計確診病例突破4000萬、單日新增病例連創新高的形勢下,我國疫情防控尤其應當注意和防範什麼?記者採訪了中國疾控中心專家。

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爲載體跨境輸入觸發疫情

10月11日,山東省青島市出現3例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來自哪裏,受到各方關注。 經過連續72個小時的調查,“案情”終於水落石出:青島港2名新冠病毒感染者在青島市胸科醫院隔離觀察期間,離開封閉病區做CT檢查,因防護、消毒不規範致使CT室被病毒污染,進而傳染了次日到同一CT室檢查的結核病區住院患者和陪護者,並將病毒帶入結核病區,導致疫情在院內傳播。

作爲此次青島疫情的“零號病人”,董某某、陳某某是青島大港裝卸工人,於9月19日夜班裝卸了來自境外進口的冷凍海鮮。青島市疾控中心對兩人的工作環境進行了採樣。根據他們採集提供的樣本,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專家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

今年6月,北京在連續56天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後,再次出現本地病例,感染“源頭”被鎖定爲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7月,大連在連續100多天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後出現本地病例,前五日確診病例中近八成是凱洋海鮮公司員工及家屬。專家分析,冷凍儲存的污染進口海產品在兩地疫情的觸發和傳播上很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疫情溯源調查雖然檢測到冷鏈水產相關物品及外包裝核酸陽性樣本,但從未分離到活病毒,傳播鏈和證據鏈並不完整。

此次從青島冷鏈食品外包裝分離出活病毒,在國際上尚屬首次。這提示新冠病毒可以冷鏈物品爲載體遠距離跨境輸入,也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過去在樣本中‘檢測出’冠狀病毒核酸陽性,核酸陽性不一定是活病毒,此次‘分離到’活病毒,意味着一定存在活病毒,且能造成傳播或感染。”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說。

“從冷鏈食品外包裝分離出活病毒,從科學的角度看有兩大意義:一是表明新冠病毒在冷鏈外包裝的物理環境下能長時間存活,從而使得病毒得以通過這一載體跨境輸入,造成疫情的傳播擴散;二是爲受新冠病毒污染、經冷鏈跨境運輸的食品及外包裝觸發新冠暴發或聚集性疫情提供了最直接的科學依據。”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解釋說,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仍然是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被污染的冷鏈食品相當於一個導火索,“在一個沒有疫情或已經成功控制本地疫情傳播的地方,病毒經污染物帶進來,人因接觸污染物感染,產生新的‘零號病例’,從而觸發聚集性新冠疫情或暴發疫情。北京新發地是這樣,大連、青島也是這樣。在觸發疫情之後,疫情傳播擴散主要的方式還是人傳人(經飛沫)。”

此前多次局部地區疫情均指向冷鏈食品,爲何直到此次青島疫情才從環境中分離出活病毒?參與青島疫情環境樣本病毒分離工作的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P3實驗室副主任劉培培解釋,能不能分離出活病毒,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物品的受污染程度、物品從境外運到國內的時間等等,“例如,將海產品從冷凍車搬到冷凍庫,通常要經過常溫環境,九十月份比六七月份冷,病毒存活時間會長一些,分離出活病毒的概率就要大一些”。 自疫情發生以來,青島立即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流調排查和分類檢測。圖爲青島網紅小麥島變檢測點,市民有序排隊進行核酸檢測。

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處研究員李中傑介紹,此次青島疫情有三個特點:一是病毒來自境外輸入,是同一個傳播鏈;二是發生在特定場所,波及範圍侷限;三是病例發現及時處置迅速,沒引起社區傳播。吳尊友也指出,此次青島疫情的特殊性在於,最早被感染的兩個人並沒有造成疫情在冷鏈加工業更大範圍的擴散。這也有助於排除關於疫情來源的其他可能性,證實疫情正是由於被污染的海產品通過冷鏈運輸到國內進而造成了傳播。

外防輸入應強調“人物並重”

從冷鏈食品外包裝分離出活病毒,這究竟意味着什麼?

“這表明我們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是正確的。”吳尊友解釋說,現在外防輸入強調“人物並重”,即既要防止境外感染的人返回國內造成本地的傳播擴散,又要防止在境外污染的冷凍食品通過冷鏈運輸把病毒帶到國內,這顯然是極爲必要的。

此次分離出活病毒是在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上,進口海產品因此受到格外關注。吳尊友提醒,這並不意味着通過冷鏈進口的肉食品就沒有帶入病毒的風險。“此前歐洲美國不少肉食品加工企業暴發過聚集性疫情。如果他們在復工復產時沒有規範防疫,從境外疫情嚴重國家進口的牛羊肉、雞肉等,同樣也有可能通過冷鏈運輸把病毒帶到國內,因此對肉食品的檢測也不容鬆懈。”吳尊友說。

對老百姓來說,進口海產品、肉食品還能不能喫?

中國疾控中心專家指出,新冠病毒以冷鏈物品爲載體具備遠距離跨境輸入的可能,但其感染風險人羣主要爲冷鏈物品從業人員,比如從事冷鏈產品裝卸、加工、銷售等的人員,普通公衆接觸或食用冷鏈食品的感染風險極低。

中國疾控中心公佈的數據證實,我國市場流通冷鏈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風險很低。截至9月15日,全國24個省份報送了298萬份檢測結果,其中冷鏈食品及包裝樣品67萬份,從業人員樣品124萬份,環境樣品107萬份,僅在22件食品及包裝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病毒核酸載量較低,此前未曾分離到活病毒。

“活病毒、死病毒以及病毒碎片都可以檢測出核酸陽性,但其中只有活病毒具有傳染性。從298萬份中檢測出22件核酸陽性,而且沒有分離出活病毒,這表明喫冷鏈物品感染疫情的風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吳尊友提醒,如果還是不放心,也可以更小心些,比如注意生食熟食分開、案板別混用;接觸過海產品、冷凍肉的手,切莫在洗乾淨之前去觸摸嘴巴、口腔、鼻子和眼睛等等。

對於工作中經常與具有較高新冠病毒污染可能的冷鏈產品密切接觸的行業從業人員,中國疾控中心建議他們增強防護意識,做好日常防護。比如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可能被污染的冷鏈產品,接觸冷鏈產品後未脫掉可能被污染的工作服並洗手消毒前不摸口鼻眼,工作完成後需立即洗手消毒,定期進行核酸篩查。

加強境外輸入病例的閉環管理,做到病區隔離

近日,山東煙臺邊檢機關根據防控疫情境外輸入邊防檢查流程,爲來自巴西的40萬噸巨輪辦理邊防檢查手續。

針對該輪20多名中國籍船員需上下船舶換班的情況,邊檢機關專門派出多組執勤人員,分別對上下船船員進行人員查驗,保證下船船員第一時間能夠接受核酸檢測。

當前全球仍然處在大流行的高峯期,單日新增病例連創新高。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0月20日凌晨,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已超過4015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11.5萬例。僅在過去7天,各國的新增確診病例就超過250萬例,是新冠肺炎出現以來最高的單週新增數字。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新冠疫情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0月18日1時43分,全球新冠確診病例數較前一日增加392471例,創疫情暴發以來單日最大增幅,並且已連續兩天創新高。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例行記者會上說,隨着北半球進入冬季,多地新冠確診病例加速上升,尤其是歐洲和北美地區。

“眼下全球第二波疫情反彈勢頭明顯,外防輸入是當下疫情防控的重點。秋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防控形勢更加嚴峻,必須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高福說。

最近局地疫情暴露了一些地方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存在的短板和漏洞。比如,青島新冠病毒感染者與普通病區患者共用CT室。再比如,廣州花都無症狀感染者王某被感染,是因爲他在協助隔離酒店部分隔離人員處理快遞時,未按照規範開展防護,僅佩戴口罩,沒有戴手套、穿鞋套,隔離衣穿着不規範,且與隔離人員有近距離交流。

“目前,中國的社會環境應該說是比較安全的,只有像海關、醫院、實驗室存在新冠病毒。各地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風險點的防控。”吳尊友提醒,在境外輸入病例的閉環管理方面,要注意病區隔離,防範交叉感染風險。各地對境外輸入病例的管理都設有定點醫院或指定醫院,定點醫院有些是專門接收新冠病例的,也有在接收新冠輸入病例的同時爲社會其他病人提供服務的。後一種情況要注意病區劃分是否嚴格隔離,大型儀器設備有沒有交叉使用,各地要對接收輸入病例的醫院進行一條龍檢查,看整個閉環是否有漏洞。實驗室防護方面,要按規定做好實驗室操作,同時也要查看疫情防控的閉環是否還有隱患,要不要進一步查漏補缺;個人防護方面,要繼續保持常態化防控意識,常通風、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仍然很重要。

最近在局部地區突然出現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如青島港工人董某某、陳某某,廣州花都感染者王某,均爲無症狀感染者,這又意味着什麼?吳尊友解釋,在今年年初疫情發生早期,人們更多的是關注及時撲滅疫情、救治患者。在隨後發生的幾起疫情中,看似無症狀感染者比例增多,這其實是由於疫情防控窗口前移、檢測能力提升,使我們能夠更及時地發現處於早期感染的病例。“經過9個多月的實踐,我國積累了有效的前期防控經驗,即使有疫情再發生,也不會出現像武漢早期那樣嚴重的疫情。我們有信心應對秋冬季疫情的考驗。”吳尊友說。

青島疫情爲破解新冠病毒溯源之謎提供新思路

已持續很久沒有本地報告新增確診病例的地方,爲何突然暴發疫情?專家分析指出了兩種可能性:一是來自疫區的感染者造成了輸入性傳播;二是被污染的海產品或肉食品通過冷鏈運輸到國內市場造成了傳播。

“四五月份東北幾個城市發生的疫情,基本都屬於輸入病例引發當地的局部傳播。北京、大連、青島等局部疫情,基本上則是由被污染的海產品或外包裝通過冷鏈運輸到國內之後引起的。”吳尊友說。

此前武漢暴發疫情,在華南海鮮市場檢出大量新冠病毒,人們曾懷疑疫情與野生動物有關。但隨着對新冠病毒認識的深化,專家認爲,有必要進一步開闊思路,將一些新的技術方向也納入研究範圍。

今年6月疫情在北京反彈,同樣在批發市場集中暴發,但北京出現野生動物導致疫情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而疫情溯源的調查最終指向冷鏈食品。此後大連、青島疫情都和海產品有關。“武漢早期調查,華南海鮮市場的病例同樣集中在海產品銷售區的從業人員中。以前我們病毒溯源更多考慮野生動物,如今一些新的流行病學的數據和實驗室的數據提示我們,還要進一步打開思路。除了既往的技術線路以外,病毒溯源也應該考慮新的線路,比如海產品有沒有可能。當然,這需要經由科學探索之後才能得出結論。”吳尊友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