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被社会诟病,成为他人口中的谈资。

古人云:“三十而立”,意指个体到了三十岁,应该实现财务自由,有自己的家庭和稳定的事业。

但是,很多正当三十的人却未能真正走进而立之年,难道能定义他们是一个失败者吗?

其实并非如此,虽然三十而立被用作当代年轻人的奋斗标杆,但也有很多年轻人成为这句话的牺牲品。因为他们在三十岁时,没有达到当立的成就,于是充满自责和对生活的戾气。

独立人格

有许多网络话题都是围绕30岁展开,比如“30岁的男人该拥有多少资产?”“30岁的女人还没结婚是什么样的存在?”

仿佛这个世界都在发出同样的声音:30岁没成家、没资产,那么整个人都该被社会抛弃。

最初对三十而立的定义,并非如今理解的那般,而是指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拥有了独立的人格。

如今,“立”却被认为是经济独立,所以很多人都格外恐惧三十岁,无论男女。他们都害怕自己在三十岁的时候,仍然没有“立起来”,被身边的人看不起。

其实,一个普通人要想在三十岁实现真正的经济自由是不容易的。虽然现今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只要你有想法,又踏实肯干,很容易走向成功。

但成功更靠顺应时势的机遇,很多人奋斗一生也未遇见带自己走向成功的机会。难道他们多年奋斗后,就因为没成功而被定义为失败者吗?

在父辈那个年代,想要做到三十而立也是很难的,除非继承家族产业,靠着父辈的积累再创造属于自己的资产。

80、90后更注重自我意识

当今80、90后的生存现状,大都是严峻的。社会越来越看重学历,认为是个体的能力展现,所以大家都很注重自己的学习能力。

大部分人都会有机会的情况下,继续读书,向更高的学府、学历迈进。普通人读完大学,大约是22、23的年纪,如果继续读研究生、博士,那么等正式工作时,大都接近三十。

那些很早便踏入社会工作的人,虽然薪资条件比以前好很多,但这也伴随着更高的开支。

人们的基本需求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不仅需要吃得饱、穿得暖,还更看重吃得好、穿得时尚。这也算日常社交支出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归属与爱。

社交是必须的,所以个体不得不付出相应的金钱,比如和朋友聚会,参加各种应酬等等。

除此之外,80、90后更懂得好好爱自己,他们比上一辈的自我意识更强,懂得不能安于现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所以,很多年轻人会选择报一些实际技能的学习班,从而使自己的薪资得以提高。

当然,他们大多是靠着贷款和父母来解决住所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每个月除了必要开销,还得还房贷、车贷、信用卡等,这也是月光族格外普遍的原因。

社会更看重男性在三十岁是否有车有房,如果没有就会被认定为失败;更看重女性在三十岁是否嫁给好人家,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但这都只是社会强加在个体身上的,如果仅凭财产来判断一个人的人品,那么人格还有何意义?

三十岁时,没钱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还没能拥有独立的人格,只能随波助理。人生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只要你一直在路上,时光一定不负你。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1] 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