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2日

1958年7月15日,陈云同志视察无锡国棉二厂。

新中国成立后,主管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思想,显示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对于今天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全党重视粮食工作”

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粮食问题至关重要。陈云历来重视粮食工作,提出“粮食问题已成为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的中心问题”,要求“全党重视粮食工作”。

陈云提出“粮食问题也就是农业问题,是一个最大的问题”,认为重视粮食工作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不仅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且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

另外,陈云从民生的角度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提出“改善生活,吃还是第一位”,在“吃的方面,先粮食后副食品”,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当作首要责任,予以高度重视。1956年11月,陈云在商业部扩大的部务会议上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商业部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他站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要求必须保障人民吃饭问题。

陈云还从政治方面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1957年9月,陈云在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上针对全国粮食供给紧张的情况强调“粮食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的工作”。他指出,粮食是稳定市场、保证建设的最重要的物资,市场是否稳定取决于粮食局势和粮食价格是否稳定。如果市场物价不稳定,国家建设就无法进行。因此,“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决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

“没有粮食是最危险的”

陈云领导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次粮食危机,深刻了解粮食储备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他提出“没有粮食是最危险的”,强调“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粮食储备,没有粮食储备的情形是很危险的”。

一方面,陈云高度关注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生产率不高,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缺口增大,粮食紧张问题突出,成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对此,陈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随时关注国家粮食安全形势,居安思危谋划粮食安全。1955年2月,陈云在全国财经会议上指出“粮食形势从现在开始起,至少还要紧张十年”,客观分析粮食紧张对农业农村工作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陈云强调粮食储备对于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1951年5月,陈云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储粮备荒备战的思想:“我常常想,我们在粮食方面要做一点保险工作”“为了应付水旱灾害,要注意储备粮食”。1961年5月,他在外贸专业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没有粮食是最危险的”,从外贸工作的角度强调粮食储备对于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用什么办法使农业增产呢?”

陈云不仅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而且注重探索保障粮食安全的办法,提出“用什么办法使农业增产呢?”这一重大命题,参与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了粮食安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夯实了基础。

陈云主张,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立足国内、辅以进口。在应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次粮食危机中,陈云曾提出进口粮食缓解国内粮食紧张状况。但是,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确保粮食安全最根本的还是要立足国内、自力更生。1953年11月,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解决城市食油供应紧张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立足国内,扩大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业生产。

陈云从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保护增加耕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粮食增产办法,保障粮食安全。1961年9月,陈云主持中央工业支援农业小组会议时提出,“解决吃饭问题,一是开荒,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方面,他认为耕地不足是导致粮食困难的重要原因,提出保护增加耕地以保障粮食供给。另一方面,他认为要立足于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粮食增产。陈云关于农业发展的考虑蕴含了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走高质量农业发展道路的思想,预见性地指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陈云勇于破旧立新,与时俱进地探索实现农业增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办法。20世纪60年代初,陈云提出把调整农村政策、放宽农民自由作为解决粮食紧张问题的基础性对策,开始探索农业包产到户的做法,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尤其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思想源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