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两条主线不断交织融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不仅丰富了叙事层次,更实现了纪录片内容的主题化,思想的高度化,情感的真挚化。

文 | 旋山

在众多旨在观照和记录历史进程的文艺作品中,以纪实为基础的纪录片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形态。近日,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播出二十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该纪录片以抗美援朝真实时代背景为创作素材、以抗美援朝战争历程为叙事主线,高度还原且全面回顾了抗美援朝战争历程,并首次全景、真实、权威地披露了关于这场战争的决策内幕与历史细节,这不仅发挥出以真实影像纪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独特优势和责任担当,更展现出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展示与传颂,实现了思想导向与艺术趣味的有机统一。

影像中触摸历史,

亲历者讲述真实

影像屡屡给人具象的画面感和深刻的感染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通过影像还原一个刚从战火中获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再次面临血与火的考验,同美国兵戎相见的历史事件,并且通过旁白对此历史事件进行补充,还原给观众一个真实客观立体的史实。

在此基础上,影片用“具象化”、“数字化”的方式使观众对中美两国实力差距悬殊直观可感。例如,在《艰难决策》一集中以“1950年,美国钢产量为8772万吨,国民生产总值为2848亿美元,而中国的钢产量为60.6万吨,仅相当于同期美国的一百四十四分之一,工农业生产总值为574亿元人民币,尚不足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十二分之一”的表述,影像在此刻发挥了具象化的作用,以直观的视角突显了面对重重困难,毛泽东与党中央选择抗美援朝这一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打破了抽象的、大而化之的“艰难决策”的表述,令观众在可知可感中增强了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段历史的认同感。

宏大的战争场面令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丰富的历史细节也让人触景生情。为确保史实细节严谨准确,一方面,纪录片对抗美援朝的很多亲历者进行了“抢救式采访”。如对时任彭德怀军事秘书杨凤安(生前采访)、时任第40军第118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时任美军第5战史分遣队指挥官贝文·亚历山大等进行采访,讲述战争前夕一张保家卫国的防护网如何在悄然间织就;另一方面,摄制团队跑遍国内外采访权威专家,如中共党史专家邵维正,军事科学院原世界军事研究部罗援,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威廉·斯图克,麦克阿瑟纪念馆档案管理员詹姆斯·佐贝尔等,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背景、战役经过和历史细节进行了权威解读和深度剖析。

多维度穿插结合,

立体化视觉呈现

为更加全面、深入、准确地向观众呈现抗美援朝战争全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采用了“纪实拍摄”“影像资料”“时代背景”等多个维度相结合的形式,最大限度还原现场。摄制团队通过详细调研和梳理,充分利用拍摄素材和挖掘而来的大量珍贵历史影像、文物、档案对节目内容进行忠实呈现,如片中首次解密了部分珍贵档案和电报,首次公开部分历史影像画面,最大程度保证了节目内容的真实性与历史厚重感。

该片在视觉呈现上采用高清画质,融合历史资料、三维动画、虚拟技术等极具科技感的历史场景穿越等多种视觉元素,用触手可及的真实代替了模糊不清的历史疏离感。年轻一代的观众对于抗美援朝的主题虽已熟悉,但具体到如何保家卫国,志愿军如何秘密入朝、如何在战场上选择行军路线等历史细节依然模糊,因此影片并未采取传统历史课本式的情景再现,反而充分运用三维动画辅助历史影像资料,如在《秘密入朝》一集中,为高度还原志愿军入朝现场,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志愿军在鸭绿江水面下铺设桥的场景,给人声临其境之感;同时镜头将空间地域拓宽,在虚拟地图上标注出40军、39军、38军和42军分别从安东(丹东)、长甸河口、辑安(集安)跨过鸭绿江秘密入朝的动态箭头画面,为观众营造出一种穿越到历史现场的震撼感。

以悬念结构全片,

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为历史题材类纪录片,用镜头串联起过去散落的片段,在展现给观众连贯的时代故事时突破平铺直叙的表现手法,通过设置悬念来引人入胜。该片在每集之内设置若干悬念,同时集与集之间又环环相扣,每集结尾为下集设置悬念。例如在第四集《首战告捷》中,开篇便直接指出毛泽东在指挥志愿军出国作战慎之又慎,第一仗到底要怎么打?初战必胜将决定志愿军入朝后能否站稳脚跟,在如此紧迫之间,该作何选择?这成为了本集的悬念。本集结尾,解说词响起:面对咄咄逼人的麦克阿瑟,毛泽东与彭德怀又将如何面对?下一集悬念由此而埋下。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从黑白影像到彩色画面,从直观讲述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配乐渲染,从经典影像记录到亲历者解说,用真实的镜头语言对党中央艰难决策,志愿军秘密赴朝,历次重大战役,朝鲜停战谈判,志愿军凯旋归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同时,这部纪录片对部分志愿军英模、战斗集体和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进行解构,力图以宏观与具象两条主线不断交织融合,丰富了叙事层次,从而实现了纪录片内容的主题化,思想的高度化,情感的真挚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