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志军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事。人为什么会烦恼,人类烦恼的根源是什么?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讲,人类所有的烦恼都因为处理不好四种关系。道家经典《道德经》对这四种关系做了精辟的论述。

《道德经》道德观从是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四种道德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的。

第一,人与自我的关系

有些人衣食无忧,但内心却经常烦恼重重,这些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自我认识危机: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心里真正想要什么。对于这一问题,《道德经》《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说得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人要有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智,客观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情况下,做到清静寡欲,才能实现返朴归真的人生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才给自己带来了重重困扰。

一个人有了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才能做到言不我欺,不论顺境逆境、圆缺福祸,都能够理解别人,善待自己,自解得失,善处顺逆,善对名利,安心为本。这些才是处理好人与自我关系的关键。

第二,人与他人的关系

现在很多人遇到人际关系问题、家庭纠葛、感情困惑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有些人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承受更加复杂多变的考验。在人与他人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应当借鉴《道德经》的智慧。《道德经》第八章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 居地,心渊,与仁,言信,正治,事能,动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与他人相处时,应做到像水一样,知足不争,柔弱谦下,诚信不欺,以一个善良的心对待别人,从而达到人我和谐的理想境界。

第三,人与社会的关系

当前很多人面对职场竞争、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婚姻压力等产生出焦虑情绪,在面自我和社会问题时无所适从,这也映射出这些人对于在社会上如何立足、生存、发展,充满了压力和困惑。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道德经》一方面对于对于统治者的政治道德做了论述,同时对于一般老百姓应当所持的态度了做了分析。老子认为理想的统治者要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施政时坚持"以百姓心为心"的原则,对待所有的臣民一视同仁,国家之间也要努力维护和平的关系。而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也要顺从自然之道,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我们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所应当秉承的观点。

第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实际上都放映了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力不从心。一方面要发展经济,一方面要保护环境,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对于这一问题,比较典型的是老子的生态智慧。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认为,“万物得一(道)而生”。包括人和天地在内,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而道法自然,“道”的本质是自然的。所以,人类不应当是自然之主宰,人的行为也不能独立于自然之外。因此,老子反对人随意推毁自然生态,这种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实际上是肆意妄为,是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老子的这些观点为今天的自然生态保护提供了最古老而原始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是我们顺其自然,不胡作非为的行动指南。

结语:

《道德经》:人类所有的烦恼,都因为处理不好四种关系,这四种关系包括: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一个人能处理好了这四种关系,那么就不会有什么烦恼了!

/完/

相关文章